作者:何思聪(101中学)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而以人为镜,不仅仅可以正衣冠。那位老人,正是一面照出我行为的镜子……
那是一个黄昏,我从公园内步行回家。落日的余晖为周围的一切都映上了金色,在春景的衬托下,更增添了一丝生机。遇到如此美景,爱拍照留念的我又怎会轻易放过?连忙拿出手机,对焦,调光圈,焦距,来了个连拍。选出最出色的一张,心满意足的准备离开。可是面前的一个身影却挡住了去路。
那是一个手持画笔的老爷爷。在他面前的画架上,挂着一幅正在创作的油画。画的正是我向前拍的场景,而又好像有所不同,老人的手很稳,但是蘸好颜料的笔却又犹豫不决。想了一阵,老人放下了笔,在已经色彩斑斓的调色盘上,重新调起了色。
这动作,唤起了我脑海里似是而非的零星回忆——哦!是他!他不就是那每个夏天,带领学生们来公园里画花的老教师吗?夏日荷开的日子里,我经常可以遇见他。不像那些拿手机一阵猛拍,之后快速离开的游客,他总是观察很久,才肯动笔。可是画出的却都是精品。那朵仿佛从纸中长出的荷花,把我的魂都勾了进去。又还曾看到过蜻蜓在他画前徘徊。他也教导过学生说:“手机记录下的永远只是那一瞬间的美丽,而每一幅画中所记录的,是它每天的不同美丽!通过绘画,它的美也会永远留存在你的心中,得以永存。”
脑海中回荡着老人的这句话,再抬头看见他仍在作画的身影,翻开相册,看着自己手机中拍下的“美景”却都不如对老人的荷的印象深。我不禁惭愧。这些“美景”,在我还未细细感受的时候,就已经被化为一道道数据,封存在手机储存卡中了。老人的画,包括老人本身,都像一面镜子,映出了我对于美浮在表面的肤浅的欣赏与感受。或许正是因为手机的方便,越来越多的人早已丧失了如老人一样的,对于美景的欣赏与尊重!
老人还在作画,我怀着敬重慢慢远去。
评语:文章对老人的描写较为充足,但文章在写自己时,应充分体现自己的浮躁,文中仍未能充分体现这
一点,与老人的对比仍不够强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