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义林(首师二附中)
我虽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却并未有幸能体会到北京胡同中所蕴含的那份淳朴。
但我并不会因此而后悔。
或许漆黑的柏油路取代了厚实的城砖,高耸的大厦代替了玲珑的四合院。但老北京不会因此而消亡,北京的人还在,北京的天还在。那厚道的北京人和独具一格四季将永驻北平城,伴我一生。
北京的春天出奇的短,或许昨天刚脱下厚重的棉衣,明天就要换上单薄的短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京城春天虽短暂,却短出了他的特色。不知不觉中,幼小的嫩芽已占领了干枯的枝头,在严冬之后带来第一缕生机。
不等人好好享受这美景,夏天便裹挟着潮气与暑气席卷而来。
夏季的京城,有着沁人心脾的碧绿,更有着恼人的温度。闷热的中午,人无力地摊在凉席上,伴随着嘶哑的蝉鸣与磨刀师傅悠长的吆喝声中沉沉睡去。在一睁眼,烈日已失去了威风躲去了西边,留下一抹红霞而去。这时,北京人的夏季生活才算开始,远远望去,那红色的“串”字极为显眼,吃一串羊肉,灌一扎冰饮为这般夏日平添一种味道。边上看,路灯之下,三五位大爷聚在一起,下盘象棋,咋口绿茶,不时发出清脆而爽朗的笑声,有人说烤串大呛有人说大爷太闹,我说,这就是北京,这就是北京的夏天。
当街旁的银杏失去他的碧绿,告别树枝时匆匆而来的夏日也匆匆而去了。
只可惜郁达夫先生并未完全展现出北京人的厚道与爽朗。《孤独的秋》固然美,却还少几分故都的气质。我们或许真没有那般文人风范,一见秋景便是另一番美景,一阵微风拂过,红叶便如雨般飞舞,要打几个转才肯“化作春泥”无需仔细看遍每片落叶,在金色的阳光映照下看得模糊才更能体会出满眼红叶的美感。每一次秋雨过后,夏天的余温便消去一点,绝无半点犹豫与回升,伴随着透亮的雨露,一头金黄的银杏树变得更加耀眼,与阵阵秋风构成了秋日的交响曲。
风越来越大,当狂风发了病似的拽下每根树枝上的黄叶时,冬天来了。
北京的冬天虽与北国冬景大体相似,但在北京人的调和下,冬天也有了他别样的特色,一场大雪过后,就连红砖黄瓦的故宫都银装素裹时,冬天才算有了滋味。北京人总是有着难却的盛情,即便三九严冬,一句“吃了吗您吶”心里也便如解了冻般温暖。
对于千年历史的燕京城而言,我所见证的不过九牛一毛,却在我心中根深蒂固,对于他乡游子而言,北京只是以首都和CBD著称。自然也难以体会真正皇城根儿下的品质。然而对于长在北京的我而言,这厚道的北京人,这年复一年的老北京天才是我全部的北京,我不知道我未来会何去何从,或许我会远走他乡,暂时离开这片土地,但我想我必定要再次回到这里,回到这厚重的北京城。我无需讲过多的理由豪言壮语,一句足矣:这儿是北京,我爱他。
评语:以四季变化描绘北京画卷,情感真实,内容丰富,描写细腻饱满了很多,达到了训练目的,点题方
面比较一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