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凯琳(北师大实验中学)
我常想,是什么让区区几个洞穴便能让无数朝圣者顶礼膜拜,是什么让艺术家只撷取一点灵感便做出惊人大作,是什么让莫高窟如此迷了书生,惊了活佛,震了中国。
直到我亲眼看见,那三危山映照下的莫高窟。
红日燃尽了彩霞,光的流溢和色的笼罩,让莫高窟浮涌上了金沙。我徐徐走近。色彩并不浓重,甚而有些灰暗,想必这是北魏之风。交织的线条如同战士的铠甲,粗壮的笔触犹如交错的剑戟。乱世的家破人亡,战争的残酷无情,英雄的落魄沉浮,全然凝聚于其中,让它仿佛成了逝去贤士的一支悲歌。接着,仿佛如羽调商声轻入急管繁弦,画面变得强烈而奔放,这必是到了璀璨夺目的唐代。千百种色调,上万种描绘,都无不体现唐的灿烂繁华;窈窕的舞女,宫廷的盛宴,都无不彰显着唐的巅峰造极。李白的豪情,杜甫的深沉,化作散粉剑气七分目光;历史的鼎盛,万物的活力,成为不褪色的灿烂绽放。再向前,色彩变得柔和起来,大概是宋的样貌。这里,由炽热走向温柔,由狂烈变得沉着,但它并不平静。精细的笔锋荣成色彩的漩涡,温煦的描绘奔涌成绚烂的画面。苏轼在高歌“老夫聊发少年狂”,辛弃疾在拍遍栏杆,“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词人的满腔热血和慷慨之音,于这里终汇成一汪清泉。
我竟一时哽咽,只走过几个洞穴,却仿佛跨越了无数朝代,色彩化作兴亡在脑海中奔腾,线条化作时代在心中激荡。只是,胸中郁积了几千年的兴衰史,不觉有些难以压抑的慨叹。
滕王阁坍塌,阿房宫焚毁,历史名迹都已殒灭无踪迹,但莫高窟至今仍是它当年的样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它具有穿越古今的普世意义。前代艺术家的遗留给予后代艺术家的灵感,时空交织,情怀相撞,呈现出宗教无可替代的夺目花火。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洞察历史,参悟人性;它又是一种感召,将人性神化,又赋予神以人的性格;它更是一次聚会,将文化纵深,将传统颠覆,将历史汇成长卷。无数的人们蒙着黄沙,踏着荆棘,无谓的走在莫高窟的朝圣路上。张大千举着油灯,一幅幅的汲取线条,画作终震动中国。这里的狂欢和无情,这里的热烈与冷酷,这里的浓重和单调,都充斥着历史,想来,大概宗教也是美育。
你好,莫高窟。与你的邂逅,让我又一次邂逅了千百年深厚的中国。
评语:大气,磅礴,深沉,绵丽,恢宏,华美!若文章对莫高窟的正面描写能增加一些内容就太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