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钰峣(八一中学)
旅行不只是逃避生活的苟且,更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题记
不久前,一封来自河南女教师一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书引来了社会热议,敬佩与讥讽的议论充斥在这个话题之中。在我看来: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理应选择旅行,去看看远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拥有着旅行远方的权力,探索世界的渴望。志怪文人蒲松龄,走遍千山万水,凭借游历的经历,搜集志怪奇事著不朽之作《聊斋志异》;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浪迹沅江,辰水五年,彻底游历湘西这才完全成就沈从文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流浪诗人三毛在与荷西结婚后,毅然选择前往撒哈拉沙漠,在游历了异地的风土人情后著书《撒哈拉故事》及不少优美诗篇。有人总认为他们的行为叫做流浪,其实不然,他们勇于追逐自由,选择远方。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成为了这些文人们不寻常的精神致富。
显而易见,勇于选择远方可以让人们领略浩瀚的大千世界。反之,假若人们停滞于现实生活的条条框框中,后果不堪设想。井底之蛙终年占据于一口深井之中,墨守成规于井底的循规蹈矩中,终生沉溺于方寸之地,无法自拔,岂不悲哉!
也许有人会说:“选择远方的资本是钞票,去看看世界是一场庸俗的旅游。”诚然,维持生活的资本需要一定的财富,浪迹天涯也往往会丢失自己的饭碗。但我想说,假如人们的一生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腰包愈来愈充实,只是为了完成上班下班买房买车等的任务,执迷于在区区一隅中按着循规蹈矩来度过一声,那么我们的生活谈和意义?人们一次又一次的为女教师的辞职信点赞后,又一次又一次的继续着自己条条框框的生活。究其原因,便是人们过分沉溺于“赚大钱”的怪圈之中,日夜不舍的为了扩大自己的钱包而慢慢泯灭了自己心中对于自由的渴望。在浩瀚的世界里,有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价值与意义等待我们探索,不旅行,我们便无法遇见,纵使我们将积累的钱财去购买十辆豪车,人们也不会满足。如此的结果便是:人们继续桎梏于条条框框,在没有活力的社会中生存,然后老去,仅此而已。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有活力的社会,我们理应拥有广阔的人生舞台,为什么我们不去选择去看看世界,在旅行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为自己留下宝贵的人生财富。
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其实,不必别处,何以缤纷?不必远方,何以感动?选择旅行,去看看世界,不要在朋友圈中徒然羡慕远方。
评语:文章大有改观,采用“六六顺” 的方法行文,“正”的环节内容充实,行文有力。“深”的环节采用
树靶子进行辨析,行文的意蕴也较之前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