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禹维(八一中学)
他面对的是“无我”的世界,因为世人早已将他遗忘,他葆有一颗“有我”的心,因为他从未向世界屈服,他的生命固然是苦难的,但他的灵魂却是最绚烂的。
梵高面对着一个“无我”的世界。30岁开始作画,37岁离开人世。他将短暂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油画,但他却未收到相应的回报。面对画廊老板的责问,他曾抱怨为何人们宁愿购买粗制的仿品也不愿对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多看上一眼。他也曾羡慕同时代的莫奈,因为莫奈至少能被人嘲讽,而他却完全被世界遗忘了。难以想象他如何在这“无我”的世界中生存,他用心拥抱别人,别人却无视他的存在,陪伴他的只有内心深处无尽的孤独。
面对“无我”的世界,梵高始终葆有一颗“有我”的心。从《星夜》到《向日葵》从荷兰的地下室到精神病院,他的画风从未改变。《麦田里的乌鸦》作为他的绝笔,更是将他的“有我”的心体现的淋漓尽致。金黄的麦地与深蓝的天空极不协调,盘旋的乌鸦徒增压抑的气氛,他甚至丢掉画笔,直接用画刀上色。每一刀都饱含浓重的色彩,深深的绝望,痛苦的质问。不禁感叹,他将“有我”的心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梵高选择了自杀,他用手枪将子弹送入腹部。我不敢也不愿想像他如何倒在麦田中,感受生命的流逝,我只想强调面对遗忘他的世界,他始终保持“有我”的心,如同恒星般炽热且亘古不变。让我们看看他的“有我”的心带来了什么影响吧。他是印象派代表画家,推动油画新领域的发展,他的作品先后被拍出高价,他的出生地荷兰和居住地法国争相为他建造纪念馆,他的画作前人流如潮,人们啧啧称赞……梵高“有我”的心带来了无限的价值。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思想,失去了“有我”的心,每个人大同小异,人与动物又何区别。不难想象,若梵高屈服于现实,继续在博里纳日做传教士,恐怕历史上将少一位如此悲怆伟大的画家,有我的心成就了梵高。
梵高走了,他用生命给世人留下了艺术与精神财富。面对那一幅幅奇幻的作品,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敢于保持“有我”。李白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可见我们不必过分关注他人看法,应放任性情,保持有我,不断冲击灵魂的高度。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一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花魂。”看见一朵花就想起一个人,好比陶渊明的菊,周敦颐的莲,林和靖的梅。对于梵高,我想只有最凄美的昙花才配得上他。他短暂的生命如昙花般易逝,他高尚的灵魂如昙花般清香,他悲惨的人生如同昙花绽放后的憔悴,如此凄美。纵然世界无我,贫困孤独、压抑地过活,也要燃烧自我,用新奇的想象,大胆的创意,奔放的激情,让“有我”之花魅力绽放,开到不败。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评语:文章通过深入了解一个人,一人贯全篇,介个梵高的人生境遇,艺术创作侃侃而谈,认为哪怕世界
无我,少人关心少人问,也要以有我之心,全情投入,绽放自我,写得颇有文化意蕴和人生哲思,对
人物的抒写刻画还应更深入细腻,点题的力度还应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