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我国文化之精髓,是我国人民无形的智慧的结晶。我爱汉字,爱它的“肉体”,爱它的“灵魂”,爱它对我的影响。
小学与初中几乎每个假期,都留了临帖的作业,那是我学习中最享受的一部分。勾出它曼妙的曲线,压直它挺拔的躯干,每写完一个字,对比感悟前人描绘出的美感。我对汉字的态度很端正。
我对平时写的字只要求在认真写时保证端正,因此毫不用避讳电子打印,敲打出工整的文字。如今,打开任何社交网站或朋友圈,各种符号、数字、表情、图片把仅存的文字也是大多取代,把电子通讯这种本来相比于书信十分缺乏“温度”的联络变得更加金属般冰冷。我生于现代,理应接受现代的事物,但我也不愿抛弃我对汉字的执着。我杂乱粗糙的笔记,我整洁有序的明信片,工整端正的字帖……不止是由签字笔勾画出经历的中国文字而已,他们印证了我曾经的努力与经历,现在生活的态度和意义。我与汉字的故事,很长。
在我小的时候,有认真学过硬笔书法,老师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山西退休老教师。我们在平房里上课,条件不好,但不谙世事的我们只是直奔对写出“真正的汉字”的追求,即使写到手酸,即使被老师用奇怪的口音说的无地自容,我们依然吸收着文字结构的奥妙与象征的意义。有一天,我单独留下来,写下一篇字帖,在老师的监督与注视下,我一笔一顿,历时有一个小时以上,完成了数十页一百字的字帖。老师并未对我的成果发表任何意见,打了一盆热水为我烫手,递给我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用他难得的慈祥的笑容,目送我。数月后,我得到全国银奖,靠的是当年热爱汉字金子般的心。我与汉字的联系,不会断的。
我上高中了,选课时第一栏的语文专题中,一门“汉字”映入了我的眼帘——汉字,内容不可谓不轻松:没有习题,没有试卷,是老师用生动话语描绘出的象形文字与现代汉字的故事。我听得很有味儿,笔记却并未记多少,原因有二:我不愿错过丰富的故事与精彩的讨论;也不认为烙印在脑海的快乐会被忘却多少。虽并不及当年,但多少让我找回了点对汉字的快乐与依恋。我与汉字的交集,未完待续。
现在我的字已然不如当时,快步的节奏失常压抑着奔腾的热血与喷涌的激情。我愿静坐家中,写下一篇字帖,慢慢地、慢慢地……
评语:好文!作者另辟蹊径,从自己与汉字交往的实际出发,分小学、初中、高中等几个节点,写出对汉字
的爱,写得很有真情实感,且耐人咀嚼,令人回味,也看出作者面对作文材料时构思的巧妙和智慧。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