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 > 学生作品 > 高中 > 正文
高中

【高二·重文化而非仅“符号”】王嘉荣(八中)

时间:2015-01-15 15:55:31上传者:国思访问:
作者:王嘉荣(八中)

  一个“国家文化”的排名,泱泱中华,居于“榜眼”之位。由此,国家的文化符号又被人旧事重提,而在这些落满尘埃,卷边压角的金镶古迹内里,这些钉在历史碑牌上的“符号”背后,中华那饰裹在金缕丝帛下的文化,可是得了同等重视?

  蜿蜒古城墙,自先秦恪守着广袤西北山脊线,东起山海,西至嘉峪,凡到之处,俱为岭之高点。在这里,曾有烽火狼烟,曾有戎装轻骑,曾有刀光剑影,曾有血溅铭牌,而如今,它已然成为我中华的文化符号并引人所重视。但,这杯尘封于前年古城墙之中,融入砖石之间,最浓烈,最锋利的,是“真•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的中华文化。它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爱我中华”,不是印在宣传纸上的“中国”二字,更不是心不在焉地随声附和的一曲《义勇军进行曲》。这,是我们的真文化,是用鲜血和尸身堆砌而成的,西方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华文化,是最当被珍视的符号背后的文化。

  文化符号的本源是文化,没有文化,何来“符号”?若来文化,怎无“符号”?

  皇气如京剧,清历似昆曲,亲民若豫剧,震撼仿秦腔,其背后,无异不充斥着中华的历史文化背景。无翼京戏班的融合便无京剧,无苏州清宛而精利的小园之景便无昆曲,无陕西浓郁的秦风民族便无秦腔。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所重视,所保护的同时,这些当地的文化积淀莫不是更应当为人所保护?因为其中一些,依然小时,无法复仿。

  古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倘若“青山”一被拖上车,“开山雷”连根去了,怕这“柴”是再无处可寻。我们的文化,便是这青山,千千万万的“山”和“川”,构成了我中华大好河山。当天下之“山川”悉数被“挖坟掘墓”,那留得一片空阔之境又有何意义?没了树木的森林只剩一片贫瘠的“废地”,没了汪洋的海盆也只见得尸横遍野,同理,园亦如此。

  没了文化,那这片中华大地值得空荡无味,放眼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操着口流利的洋话,黑色的眼眸中空荡无物,仿若连灵魂也抽了去,红墙黄瓦的前朝大殿已许久未曾修缮,梁上结了网,檐下筑了巢,但庭院间竟见不到一点生气,只闻顶上有嘶哑的鸦鸣……文化的天井已经塌陷,将“中国人”这三个字,死死的压在黑暗与糟粕中,永世不得翻身……

  不,这不是中华文化应有的结局,这不是中华民族应得的收场。当文化的枝条开始出现凋敝之景,速为其加点养料,莫当这株参天大树枯萎断折的那一天,才发现,原来自己竟被压死在了这残换断臂之下。

  文化乃国之根本,重于根本,方成大者,方成大业,莫让这大业之根本,折在了吾辈人等手中。

评语:为嘉荣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文章主旨鲜明,中心突出,认为应深入内里,注重文化内涵而非文化符
        号,思考深刻,语言犀利又灵动,能重点谈危害,议论很有力度,很好地达到了训练目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guosiyuwen.com/zuopin/xueshengzuopin/gaozhong/2015/0115/5038.html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