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 > 学生作品 > 高中 > 正文
高中

【高一·说安】廖静秋(人大附中)

时间:2014-11-26 15:31:50上传者:国思访问:
  作者:廖静秋(人大附中)

  “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深入人心,常言道“安分随缘事事宜。”无论身处何等地位,凭一“安”字名垂青史的都大有人在。

  布衣者,安,才可获得身心的满足。金榜题名,安邦治国乃古代文人书生的夙愿,然而大多下场却仍是流落民间,一袭布衣。有人从此潦倒,郁郁寡欢;有人终日饮酒取乐,满口牢骚废语;更有人暗窥京城一生,最终含恨而终。然而内心的充实与满足难道非功名利禄所不能给予吗?退居山川,王维中年定居济南山,他漫看“白云回望合,青露入时无。”的悠然;闲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清新;远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时的他正如他的名讳“传佛”一般,似一个游山玩水的僧人旅者,安于山水之间,却内心充满着静与禅的意境。他是满足的,他因安得福,低下向着空阀大门的头,盘膝坐下,他反而得到一个充实美满的世界。

  为官者,安,才能安身立命,发挥才干。汉末乱世,乱雄并起,各方诸侯纷纷招募天下贤士。而就在这个时期,杨修死在了君主曹操的刃下。作为一个文臣,他不是错在没有才能,而是不干文臣出谋划策的本分,过分显露了自己的才能。君王题下“一合酥”,他便一举道破“一人一口酥,群臣瓜分”;君王道出“鸡肋”他便枉自解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甚至自恃聪明,发号施令,从此动摇军心。此时“不安”的他便仿佛成了自己口中的“鸡肋”,只得被无情弃之。反见司马懿,他虽因“狼顾”之事被曹操疑;因“三马食曹”之嫌为曹丕戒,但他却懂得始终紧守一个“安”字。他初为丞相主簿,尽心记撰,少问政事;而佐助曹丕,尽心辅佐,不谋求中央官职;他为曹丕所疑,遣出京城,却终安于律己,最终待得机会,返归朝廷,手握大权,运筹帷幄,终成三朝元老,一代名将。他笑道最后的原因,终是因一个“安”字。

  为君者,亦安。作为君王打天下要安于思虑,步步为营;治天下,需安于经营,积蓄国力;难而对于亡国之君,保命以复国,亦靠一个“安”字。唐末者李煜,为北宋所俘,从此他整日吟歌写词,将一悲者尽发出来。他怀念雕栏玉砌,抱怨罗衾衣寒,直抒人生长恨,悲愤亡国之仇。他,自然会死。亡国之悲自会有,但亡国之君若有复国之想,却应佯作安于现状,从待时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已为千古美谈,干枯的裳草,饭前的苦胆,异国他乡孤寂的长夜,亡国的悲愤与羞辱,他忍下了一切,默默养精蓄锐,最终灭吴王,复越国。为君者安,一念之间,更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安,人之根本,古人之安,渗透在社会中每一个阶级,而今人之安却显得很是不足。毕业的大学生过分看高自己,不安于立身社会;政府官僚贪污腐败,不安于造福人民。却哪知:安,它不仅个人立身之本,更是国家安邦之基,安于言,安于行,安于享乐,安于困境。这样才能获得身心满足,成平生大事。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guosiyuwen.com/zuopin/xueshengzuopin/gaozhong/2014/1126/2060.html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