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莫言一举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国人在倍感振奋之余又赶忙趁热打铁。“李太白文学奖”的构想便随之诞生。然而,如同一根支柱撑不起一座摩天大楼,一个莫言又何以撑起“李太白文学奖”?遑论为中国争取更多话语权。
诚然,设立李太白文学奖并非一无是处。一个世界级的奖项,对于国内甚至国外的作家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激励,作家有了创作的动力,自然便会在写作上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但这所谓的“李太白文学奖”可以为中国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我认为,答案未必就是肯定的。
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一个占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建国六十年来,却只拿到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泱泱大国无数才华横溢的作家在世界文坛中却鲜少拥有话语权?为什么我们评鉴世界文学的眼光和标准却一直得不到世界的认同?尽管我们不愿承认,但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的文学水平远达不到世界标准。倘若不从根本上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仅仅想凭借一个“李太白文学奖”在世界文坛争夺话语权,岂不是太过异想天开了吗?如果仅仅通过设立李太白文学奖就可以得到世界的赞同,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多设立几个诸如此类的奖项?比如华佗医学奖,比如孔夫子哲学奖?想要得到世人的认可,光靠设立几个奖项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何时,想要被人认可的方式都是唯一的,就是完善自我,提升实力,只有当你站在世人不可及的高度上时,世人才会用敬佩的眼光去仰望你。而通过设立李太白文学奖来争夺更多的话语权,就如同通过改善纸张质量来提高学生的字体规范程度一般荒唐可笑。
一个国家在世界的话语权乃至这个国家的整体国民文学素养从不取决于这个国家到底有没有设立文学奖。俄罗斯,一个屹立在北风中的民族,没有“诺贝尔奖”,更没有“李太白文学奖”,甚至也没有任何世界级的文学奖,但却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依旧在世界文坛上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柯察金依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的态度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契科夫的《变色龙》依旧安然地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向世人揭露着社会现实,人情冷暖。俄罗斯的文化底蕴来自日积月累的沉降与积淀,而非外在的一切形式的奖项。
然而为什么我们的国民文化素养不高呢?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上的一种急功近利,利益至上的浮躁。当众皆狂热燥进地徘徊于各种利益和诱惑之间,文学创作不过是一种赚取钱财的工具时!当众皆逐名利急急如丧家之犬,累累苦漏之鱼,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垃圾时;当众皆一味求利,被利字冲得头晕脑胀,连笔下的思想也迎合着利益二字时,提高国民文学素养就只是一句空话。想要争夺世界话语权,就必须改变人心浮躁的社会现状,否则得到世界的认可就只能是个梦想。
一个莫言撑不起李太白文学奖,甚至十个莫言,一百个莫言也做不到,只有十三亿颗对文学热爱的心才会真正撑起世界对我们的认可。争夺世界话语权的方式不止一种,但仅仅设立李太白文学奖并不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