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嘉仪(161中学)
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汉字书写成为热门话题。不少人在面对耳熟能详的汉字却无从下笔时不禁惭愧:从何时开始,我们竟对自己的母语如此陌生?“热节目”背后有人进行着“冷思考”:对于汉字,我们应多些敬畏。
汉字,伴随着人类从出现到繁衍,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古有记载“仓颉作书而天与雨粟,鬼夜哭”,将天地鬼神这些人类最敬畏的东西用于形容字的诞生,古人对汉字的敬畏可见一斑;余秋雨也曾写到在他的家乡,人们出海前往往会在船舱中放上一沓有字的纸以求平安,他们相信文字是这世上最有分量的东西。这些远古的传说,古老的习俗是质朴的中国人面对汉字——中华民族的灵魂,最原始的情感——敬畏,这是对待汉字最令人感动的态度。
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汉字的地位日益滑落,一笔一划的分块字的使用程度早已比不上所谓的“蝌蚪文”。人们对汉字的敬畏感也早已如坐过山车般一路俯冲。人们不再“苛求”对一个字反复推敲,不再追求对一篇文章细细琢磨,更多的是提笔忘字后的不以为意,是望文生义后的强词夺理,是解构汉语后的洋洋自得。我们的国人早已没了当初对汉字的敬畏。他们可以站在故宫的太和殿前,长城的烽火台上对啧啧称奇的外国人骄傲地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却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化一知半解,不屑一顾。这是多么物质,多么可悲,又多么令人心痛!
中华文化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拥有悠久的历史。当楔形文字智能留于神庙中接受历史风尘之时,汉字却早已乘历史风潮起舞于世界民族之林。它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用它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灵感守护着中华民族。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是炎黄子孙的灵魂,是华夏文化的精神支柱,敬畏是浇灌汉字之花的养料。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让我们越来越依赖英语、电脑,而忽视了对汉字的继承。我们如同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从富饶了五千年的土壤中狠狠拔出而不自知。敬畏感是对待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感情,有了敬畏,才会有崇高的使命感,才会去传承。一个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敬畏感的民族是一个缺乏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民族,它没有依托的根,没有自由的灵魂,没有坚实的支柱,终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我们的母语,是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息的力量,对汉字敬畏感的缺失只会让我们的民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牺牲品,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是可悲的。
无论是历史,血脉还是情感都在提醒我们:对汉字,应多一点敬畏,将来,便少一份遗憾。
评语:佳作!妙极!开篇即鲜明亮出主旨,之后采用古今对比,显出张力,在正面深入分析论证汉字的重要
性——根,灵魂,精神支柱,文章符合堂上讲的议论文“三度”引人入胜,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