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候士钊(人大附中)
当下社会,我们国人对于汉语的敏感力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消失,名叫“提笔忘字,词不达意。”的传染病正在大肆蔓延;人们在电子设备上以惊人的速度输入之时,也同样以惊人的速度丧失着自己笔杆上的能力。我们的文字敏感力,究竟到哪里去了?
说及现代人丧失文字敏感力的罪魁祸首,那一定是越来越方便的科技以及越来越社会化的情感:当你身边满是一名名“拇指族”“键盘党”时,当你身边尽是一个个奔波于工作劳苦而不能静下心来品一本书的工作狂时,你又怎样指望他们去拥有文字的敏锐感知?他们又怎能重新捡起那份弱化了的对文字的敏感力呢?要想重拾我们的文字敏感力,母亲这样是万万不行的。
重拾文字敏感力,需要我们重视对语言的积累。
为何提笔忘记?为何混用成语?为何词不达意?为何病句成灾?这正是我们缺乏语言积累的体现。文字的敏感力只有从对语言的亲身,频繁,细致的接触中才可获得。就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一样,只有从亲身的读书写作,议论抒情,阅读古诗古文之类的行动中积累语言能力,才能提高我们的文字敏感力。反之若是不重视语文积累,那恐怕我们的文字敏感力就必将是像涸泽之鱼一般,得不了长久了吧。
重拾文字敏感力,更要我们重视起我们的传统文化。
文字敏感力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体现,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映射。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逐渐被人们抛弃脑后,人们沉浸于“快速化”“全球化”“城市化”这三“化”,都独然不见自己的脚下——传统文化。于是乎人们忘却了成语背后的典故,忘却了文言的韵味,其结果,文字敏感力岌岌可危。若不及时重新关注起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取阅读名著,欣赏文章,不取注重其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文化所在,我们又怎么提高我们的文字敏感力?有句话说的好,文化消失了,有什么还会留下呢?
正如上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反映的那样“极低的观众正确率,日常词语难以启笔,”中国的汉字正在处于一种危机,在这种危机下,是否应当重拾起自己的文字,是否该重拾起自己的文字敏感力,是否应当着手做点什么,这个决定,是否被早点做出了呢?
评语:作者善于独立思考,从文字敏感力来切入,在分析现状的同时自然提出重视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
紧迫感,分析说理有力度,语言的文采意蕴还应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