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荟迪(清华附中)
古典的门廊下,是现代化的玻璃门,再抬头看,那门上挂着古朴的木板,上书三个大字,正是这家旅馆的“闺名”。提着行李,跨入大门,“你们来啦!”一声带着阆中乡音的问候便闯入耳中,那声音亲切,仿佛我们是多年的邻里。或是数载的故交。细看去,竟是一个穿着长裙的年轻姑娘。她脸上带着笑,一如我们一路走来,看到的普通乡亲的微笑,温暖,又带着四川人的灿烂奔放。
放好行李,我在旅店的院落中穿行。听说,这里原本是一座古宅,经历过数百年光阴。院中的紫薇开得肆意,一簇簇裹在枝头,在风中微微摇晃。枝干显得十分粗壮,上面的裂纹繁复而深刻。她无声地注视着我,一如她无声地注视着这座宅子里数代人的兴衰起伏。
这宅子虽称不上大,却是庭院深深,像是一个隐藏在蜀地的江南人家。小小一院,有亭,有台,有回廊,依水而建,白墙青瓦,清新而沉静,无不精致巧妙。房间内,黛青的立柱横梁清晰地暴露在白墙外,古朴却生动。后来,在阆中游玩几日,我才恍然发现,原来阆中人家竟都是这样的柔和宁静,与蜀地其他地方的民风竟是如此不同——或许是因为她环山靠水的缘故?
旅店中的书籍众多,散落或规整地待在亭子的桌几上,大堂的沙发边,或是茶室的书架里。随手一翻,内容竟大多与阆中有关。游记,历史,建筑,太极阴阳,甚至古籍家谱,琳琅满目。白日游览,夜里读书,终于了解了阆中的过去,终于明白阆中城中数座高楼的用途,终于明白何谓“无阆中,不四川”。
旅店里的客房常常是满的,各地的旅人闻名而来,为的便是这里对历史和文化的保留。阆中,一个常被游客们匆匆赏玩过的古镇,也因旅店的保留而更多的为过客所了解和理解,这里的文化好历史也在商业的操作中得以保留。
也许,这正是文化与商业的共赢。
评语:(36分)文章的角度不错,但文章仅列举此地的物品,对商家的做法缺少足够的列举描写,对住客在
此地的收获也缺少足够表达,在扣各自赢得内容上仍不够充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