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志浩(首师大附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笔下一次次淌出涓涓如流水的诗词,它们,字字,皆融于我。
曾几何时,我看到爷爷在书房内写字,写的是苏轼的《念奴娇》,而我便于一支支毛笔,一幅幅邂逅。只看见爷爷时而眉头紧锁,笔调很慢,就如秋风轻划过树叶,时而欢快活泼,运转如意,似莺初解话,清新淡雅……我始终不解,为什么爷爷要这样。
比对着字字的框架结构,一遍遍的模仿,字调整齐划一,横既是横,竖既是竖,笔锋犀利,浑似一排整齐的森林。日积月累,格式已成定式,每一个写出的字,都规规矩矩的嵌在他那一亩三分田内,忍不住要问爷爷,为什么他写字时总是那么的尽兴,连笔法每次写的都不一样,一篇字,许多种写法,好奇怪!
偶然的契机,书法课上看到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图片,只见到处涂改,哪里有“天下第二行书”的气质?用手指照着字迹一比,感觉到处尽是圆转如意,似潮水奔涌而至。又回想起《多宝塔碑》来,平稳端正,严谨庄重,与《祭侄文稿》又有别样的风格,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此时的我浑浑噩噩。
“这幅《祭侄文稿》……”老师的话语打断了我的思绪,“……是颜于侄子为国捐躯时写的,充满了悲愤……”
悲愤,悲愤,真的和它有关吗?文字,是情感的寄托,字字,皆融于情。
或潜于渊,或浮于途,或突于表,或凌于空,一笔一划,或斜掠,或轻点,或横划,写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时,心中豪迈之情,皆显露于笔下,笔锋犀利,遒劲、有力,似林间掩映的绿竹,简练而顽强。写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时,笔调一转,似缓缓淌过大地的溪水,胸中感慨万千,似一曲二胡,将要拉完却余音袅袅。等到“多情应笑我”,“早生白发”等句时,不由得一顿,憧憬着,期待着,回忆着年华。
回想起爷爷当时的尽兴,并不感到奇怪,更是感到爷爷的亲近,若是早出生几十年,便真与高山流水的意境了。我,醒了。
评语:文章的角度不错,醒来的原因写得很好!但文章在写爷爷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分析方面仍不足,文章
首位情节上的呼应应加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