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天一(北京育才学校)
“走吧,去逛胡同。”朋友邀请我说,我象征性地点头,随后在初春的下午被她拉入蜿蜒的巷里,跟她看,同她对话。那是一片旧胡同,七十年代前北京城最活跃的地方,已荒废多年。脚步到处,满是剥蚀露砖的水泥墙,镶着毛玻璃的窗开在墙上。头顶上方,电线如残破的蛛网,稀稀拉拉地划过天空。我望着盘在电线上的枯黄藤蔓,叹了口气,说:“恐怕在这里生活的,都是不幸之人吧。”
朋友正在前面漫步,颇为享受的样子。听到这话,转过身来定定地看着我说:“怎么会呢,这里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这里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她挽着我的胳膊,没走几步,忽然把我拉到路边。我这才看到路边停着一辆小车。一位老奶奶坐在车旁,阳光洒在她脸上,温和而安详。车上是一个早已挂满焦黑油珠的烤桶,但桶内却十分洁净,装满露着金瓤儿的白薯。朋友给两人都买了白薯,它冒着甜香的水汽,打在脸上暖融融的。她对我说:“看那位老奶奶,她常常在这儿卖烤白薯,她在一个静谧的地方平静地做自己的事,也算幸福。”我轻轻地咬了一口手中的白薯,甘甜夹着一股暖流沁入心扉。不同于放着流行乐的快餐店所售的冰激凌,一种安静的力量袭来,进入心里。“可是她在那里一天能赚到什么钱?你看她穿的大棉袄,多么过时!这样生活不狼狈吗?”我仍心有不甘,反驳道。
朋友沉默半晌,两人尝着白薯,脚步声在巷中回荡。末了,她答道:“胡同中的幸福不是靠钱财、衣食来衡量的。这里的人大都垂垂老矣,年轻人奔入繁华都市之中,而他们在这儿守住过去的幸福。那是夏天茉莉开放的清香,是邻里间互送菜肴的关切……听!”她抓紧了我的胳膊,合上双眼,脸微微向上扬着。远远地,一段京剧唱段从老旧的收音机中传来,带着“滋滋啦啦”的杂音,萦绕耳畔,像悠悠的历史回音。我心震颤,外面的世界,何曾有此声音?
曾经十分不解,为何朋友如此执着于逛那些老旧胡同;曾经不解,她为何盯着一幅老北京胡同一览图,一看就是一天;曾经不解,她为何带着相机,拍下房顶上空飞翔的鸽群,房檐下共话家常的邻里。
反观胡同之外,现代化似乎已是一切的代名词。现代化的房屋用钢筋水泥隔开了邻里,现代化的快餐店用速度取代了烹制食品的火候,现代化的街道用车辆的喧闹代替了宁静。纵然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心灵的荒漠,又何来幸福?
“外面真不如一曲京戏,一幢平房,一支茉莉来得好些。”我望着巷口自在玩耍嬉闹的孩童,轻轻回答。
评语:(38分)文章写得很自如,有进步!但文章在写此地的幸福时展现太单薄,细节描写也不够充分,文
章对幸福的定义也应有所阐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