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颖昕(人大附中)
夜色抽走最后一丝晚霞,一片夏季独有的雾气氤氲将不知何时便洒在身上的银辉遮掩得若隐若现,至清至静的安和。
蓦地一抬头,看见的便是月,可我却感受不到那份静谧了,代之而来的是心烦意乱。北京的月光太过聒噪,人来人往带来的嘈杂无边无际,思绪被强制拉入一片扰人心智的聒噪,不免愈发思念起往昔在故乡时的清清爽爽的月。
夜晚和妈妈在空荡的小巷散步,正值满月,上了柳梢的月投射下的光影有些斑驳,恍神间突然想起一次和同学对话时,他对于我是北京人的概念的否认。
我不禁有些疑惑,便停下脚步,妈妈回过头来看着我,也停下了脚步。
小巷外传来车笛声,惊起几只鸟儿。
“怎么了”月亮又向上移了几分,在这雾霾横行的年月,鲜少的清晰。
“妈,我是哪里人?”
她愣了一下,好像不解我为何如此发问。
“当然是宣化人。”
我心中疑惑更甚:“我在北京住了十年,怎是宣化人呢?”
“因为宣化是你的故乡,故乡是游子身上的烙印,抹不掉也忘不了的,你抬头看看月亮,和故乡的月亮一样吗?”
月亮?只有一个月亮,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我抬起头去看,微风拂过,带走了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儿,只一瞬间,幡然醒悟。
的的确确是一个月亮,又好像不是一个月亮。月光仍然耀眼,却找不到怀里揣着瓜子爬上屋檐托腮仰望的那份宁静。北京固然繁华迷人,那注定不是我的归宿,就像父亲说回家,第一想到的是宣化那栋装修丝毫谈不上精良的小平房,每逢夜晚,没有灯火通明的街道突然间被月光填满,小巷中传来的狗吠叫,人们的心丝毫不被惊扰,空无一人的街道展现出一种令人神往的安静祥和。全家人坐在院子中的板凳上,奶奶则坐在心爱的扶手椅,月光像是清风抚面无声般冲散闷热,大家都没说话,心中却被满满当当的团聚的幸福滋润着,看月亮挂上柳梢头,惊得鸟儿扇扇翅膀。万籁俱寂,仿佛整片天地只剩下扶手椅摇动吱吱的声响和全家人和谐的呼吸声。母亲切上一盘西瓜拿出来,那沁人心脾的甘甜便随着红色的瓜肉淌到心里,久久不散······
我是北京的一个忠实的过客,要找寻永恒的宁静祥和,还是要到宣化去找,到田地里去找,到狗吠声中去找,到瓜的甜香中去找,到故乡的月里去找。
我和妈妈并肩往回走,估摸着有十点多了,月亮已快要到头顶。一路上,我没说话,只是凝望着月亮,脑中浮现的却是故乡。
我读懂了故乡的月,那是一位游子的乡愁,那是一颗想回家的心。
评语:文章借北京月亮和归属的提问引向对故乡的回忆,引入方式较自然,思路上有些层次可凝炼些。
关于北京与故乡月的对比在后半部分应加强。从而推出你读懂了什么。“懂”的内容还显不足,
文比较细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