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荟迪(清华附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大概是许多人对于荷的感受。而我,却认为荷还有她的另一面。
初见荷,是在圆明园,那时正值盛夏。我与父母绕过一座小山,一片荷塘便猛然撞入了我的眼中。那是满池的荷,成片成片的覆盖着水面,只留给了并不澄澈的湖水几小块空隙。耳边的蝉叫正不断的响着,而天空也称得上是真正的“万里无云”,强烈的毫无遮挡的打在我的身上,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烦躁。但只有那片微微摇曳的荷,虽是嫩粉,鹅黄与青绿的组合,却意外的让人有一种平静的感受。那是我还小,只是在脑海里留下了“艳丽”却“安静”的初感罢了。
再见荷,只是初夏,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湖面上零星冒出几枝荷花,叶还未舒展开,花苞也十分紧,显得十分青涩。我们乘船渡到湖的另一边,我并未太过关注那几株“小荷”,而是对早已十分旺盛的浮萍起了兴趣。可是,每当我们的船接近它们时,它们便会四散逃开,就连一阵小小的小波,也能让它们飘到很远去。我只好回过头去看那片粼粼的湖水,却发现了刚刚经过的“小荷”那挺立的风姿。我们的船留下的波痕还未褪去,可那荷却早已静了下来,仿佛从未被影响过。至此,荷又给了我“宁静”而“挺拔”的映像。
我还曾见到对残荷,是在秋日的圆明园。原本碧绿的荷叶早已泛黄卷曲,花也不见踪影,莲蓬枯黄而干瘪,透出一种凄凉的气息。荷塘边的大树下堆满了枯叶,风一吹,便被微微卷起,又缓缓落下,发出细微的“沙沙”的响声。萧瑟的秋风袭过了荷塘,荷的残枝却不如落叶般被风把玩,只是轻轻打了个颤,待到风离开,她也就恢复了以往的挺立。这让她有了一种不同于悲凉的沉静。
在许多文章中,我能读到荷的“净”,而我眼中的荷虽在不同的时节有着不同的美丽,可她却一直是“静”的。也许荷从未对我的“睫瓣”展示过她的灵荷,但我眼中的那片“静荷”却始终以她最美丽的姿态在我心中绽放。
评语:文章能从三个方面来写对荷的体会,很好!但文章结尾若能将荷与人结合来写,将荷的特点与人结
合,写出对最美的认识,写出荷的姿态对社会的意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