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 > 学生作品 > 初中 > 正文
初中

【初二·在探索中成长】许时宁(三帆中学)  

时间:2015-06-05 09:22:11上传者:国思访问:

  作者:许时宁(三帆中学)

  在一部部中国史书厚重的文字间彷徨,在历史的点点滴滴间寻觅,一书一世界,一人一天堂,同是一个人,同是记录一件事,为何却有着那么多的异处?

  偶然间寻到了,一个牛人: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代牛人;他,令大圣人孔子都望而生畏。

  而他,又是集一切智慧于一身的冷血精英;在他的世界里,无情,无义,只有成败。

  他,就是赵襄子。

  对于他的身世史书上的记载出乎意料的一致:出身低贱的他,在父亲赵王的一道道考题之下,一鸣惊人,从此登上王位。

  父亲去世,还在服丧期的他,就已设计谋略,试图一举攻破代国。于是,他热情百倍的请来代国国王及其大臣做客,而他的姐姐正是代国国王之妻。宴席间,赵襄子安排每人后面站着一个厨师伺候,他们用硕大的铜勺子为他们斟酒。当代王及大臣满怀感激之情仰着脖子饮酒时,厨师们挥起铜勺子,猛击代王和大臣们的脑袋,瞬间是他们血肉横飞,陈尸灯影,代国整个精英阶层瞬间化为一具具血肉模糊的烂肉,杯盘与陈尸共狼藉,酒水与血肉共邻里。

  于是,姐姐作为代王之妻因此矛盾重重。弟弟开拓疆土了,姐姐则在一夜之间丧夫亡国,而且陷于不仁不义之间,一边是相亲相爱琴瑟和睦的丈夫,一边是手足之情家族代表的兄弟;丈夫死了,麻木不仁,不为夫仇,是无情;向弟弟报仇,损害自身家族荣辱,是不义。

  不过赵襄子的冷血着实让人一惊,他毫无愧意,坦坦荡荡的要将姐姐接回赵国。

  如此一个冷血之人,如此一件举世大事,却在历史家门的笔下各显春秋。

  《战国策》《资治通鉴》《汉书》等各部史书中史实的介绍不详不略,仔仔细细的阅读间,发现在这些优秀的历史记录者笔下,一切事实竟显得那样明了,赵襄子的事迹广为流传,举城欢庆,人人歌颂着他的智慧。

  看到《史记》时,我一下子惊住了,描述赵襄子之外,司马迁还写了另一个人——代王夫人,司马迁的笔下记载道,赵襄子的姐姐面对着弟弟派来的接她归国的使者,掩面悲泣。旷野上,姐姐与使者休息片刻,环顾破败的江山,兵刀过后的家园,姐姐悄悄拔出头上的簪子,在石头上悄悄的磨砺。

  末了,她收泪站起,手握锋利的簪子,以令人猝不及防的动作,一下子扎进自己的喉咙。

  不及阻拦,使者呆立一旁。深为这人间悲剧震惊,目睹这世间的冷酷,对人性,对人间深感绝望的使者,在姐姐的尸首旁默立良久,最后,拔剑自刎,跌倒在她的身旁。

  身在狱中的司马迁在写下这段历史时,该怀有怎样一种心情啊。《史记》之所以如此伟大,真是因为司马迁在记下历史时,不是在用手中的笔,而是在用一颗充满正义的心,在千篇一律的记载中,唯有他,在写下令人广为流传的英雄事迹之时,还默默地写下了大事件中的小细节。在所有人,所用历史记录者,欣赏者满怀激动的理性的称赞人物的智慧之时,又有多少人还会在探索之中,用情感与良知欣赏那掩埋在荣耀之中的泣血呢?

评语:文章此次,能更进一步抓住史实记录中的不同来写自己的认识,文章的整体更好一些,但文章的
         结尾立意上与上文仍未能很好结合,另外,文章在扣“探索”后的成长点题方面不足,试体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guosiyuwen.com/zuopin/xueshengzuopin/chuzhong/2015/0605/6560.html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