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 > 学生作品 > 初中 > 正文
初中

【初三·论平和】文成成(人大附中)

时间:2015-01-08 13:53:38上传者:国思访问:
作者:文成成(人大附中)

  平心静气,和谐稳定,此所谓平和也。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或长或短,或刺激或平静,但不论如何,旅行家们总是平和地面对着眼前的事物,或许每个人在自己,在别人,在社会的位置各不相同。走着不同的路,看着不同的景,但如果到了终点,我们都希望说:“我不枉走这一遭。”而事实也告诉我们,把握我们的生命,需要平和。

  于是,对自己平和的体现是平心。战国时期,贵为一国之君的齐景公,为三朝元老晏婴的离世,竟上演了“欲速则不达”的闹剧。诚然,齐景公是个贤君,丢下车夫,甩开马匹,晏婴在天之灵看到后一定会感激涕零吧。但齐景公一定不是个明主,如此激动,不切实际,被他们冲昏了头脑。心不平,气不和,剩下的也只有愚蠢了。平心,就是端平心中的这碗水,不溢不洒,心如止水,更加冷静,正确地分析事物并做出决断。试想一下,齐景公如此心不平的人,最终就如“盲人骑瞎马”,迷失自己的方向。

  对家庭,平和的体现是静气。家是幸福的港湾,需要的是静谧的水、和煦的风。而现在这些东西越来越少,代沟、屏障越来越多。没有静气,各怀己见,藏着、窝着、憋着、压着,最后势必要爆发,然后又是一个死循环。倘若真的静下气来,敞开心扉,又何来矛盾代沟呢?

  对国家,平和的体现是和谐。蔺相如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已传为美谈;唐太宗仍在以魏征为镜……臣于臣,君与臣不正应是这样和谐的关系吗?古时君臣之间总爱筑墙,隔开理解,隔开信任,而他们正是打破了这面墙。固然,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根本法度,但“和谐”却应在最上。试想,没有和谐,刚强的法律是脆的、冷的、锐的,这样的法度谁愿服从?国家何以有平和?而多了和谐,法度这块钢就会“硬而不脆”、“刚而不冷”、“尖而不锐”。这样社会就会更安稳,这才是真正的平和。

  对社会,平和的体现是稳定。社会的大环境如同湖水,一个小石子会进去就会牵起一层一层的波。相比而言,现实社会中又有多少这样的“石子”,有的还很多,总会溅起大片的浪花:少了包含,多了算计;少了谦让,多了争论;少了诚信,多了欺埋;少了平淡,多了浮躁;少了清心寡欲,多了利欲熏心……在充满了波纹、浪花、猛浪的湖中,作为一条社会中 “小鱼”的你又愿意在这里生活吗?没有稳定,就没有安定,更何谈“平和”?

  如果路很颠簸,那么一步一步走稳它。

  如果水总溢出,那么心平气和端平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和地怀着各自的心,更加幸福、安稳地迈向未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guosiyuwen.com/zuopin/xueshengzuopin/chuzhong/2015/0108/4317.html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