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泽雨
据说,这是座宜居城市。
寻寻觅觅了太多时间,终找到那现实与未来相连的道路,踏入,回转,在发觉时已是经年之后。
本以为应是高科技云集于高楼大厦,走入竟没有发现一点科技的影子。心中顿惑,走入一石洞,像一小型的莫高窟般,用细致的笔刀一下又一下的描绘出了佛家的法柱,金牛。这里的一切太过形象,若不是是在是过于缩小,真会误以为这是千年前的真迹。我向前看去,这印度与中华世俗文明的完美背景,一代代佛像好似都在这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渐渐的,我似是看到了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
“这里的曾经,是敦煌么?”我呢喃出声,“这里没有曾经。”身后出现了的,似是这城市中的居民,我问他为何,那老者再不予理睬,只是径直向前走去。
洞口越发明亮,再出去已可看到一片建筑群,不同于20世纪的建筑,这里的一切都毫不时尚,毫不关联,但总体看来又巧妙的融合,凝固成眼前的景象。“这些,你可都认得?”老者的手挥向建筑的方向,我随着他指的弧度一一看去,看到那金粉楼台如江南酒家,看到那受经风霜如天一阁,看到塞处禁苑如承德山庄。我竟痴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太过长久,太过庞大,我们行至各地去一一拜访,去一一见证,去一一品味。就算是处于北京如此大的城市,也不可从高空中全览整个中华的文明。
然而,这里却可以,当我看向那灰白砖瓦时,我看到那眼下的一切中,都有一个影影绰绰的中华文明。于是我问老人:“这可是真迹?”老人笑了,老人问我:“是不是真迹,很重要么?”我无言以对,只好向下寻一处真相。
不得不说,这城市甚是宜居,缩小的避暑山庄建于都江堰的旁边,也还可听到江水拍打岩石的哗哗声响,疲惫竟去了大半。
妇人和孩子都出门了,有的小孩子来我这边玩闹,并执意拉我一齐出去。至时,看见在一四合院中围坐了众多的人。月光洒向地面,好似与千年前没什么两样,我与身侧的妇人闲聊发现,这一切的建筑竟都是市民自己按心中所期盼而建筑的,每人都住在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若看到一片草原,即便是有人专喜荒凉自由,以天为被,地为席的存于这座城市中。
我笑问:“这是历史的重演,还是其中每一段美好的复现,这里有曲水流觞的诗意,连孩童都在用稚嫩的童音做出‘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山城’。人类的文化不应只在一纸或一处的景致,而应是那份浸于其中的心境。”
我愣住了,仿佛看到了“文化”这二字的意义。这座城市是没有历史与过往的,但它有文化的氛围与传承,它所有的一切,是所有喜爱历史,了解文明,渴望文化的人们用全部的心血堆叠而成的。这个城市处于未来,但它却追溯着更甚于文明的过去,追溯于这文化一点一滴的传承。
那一晚,我步行于这座城中,这座蕴含了太多历史与真相的宜居城市。我走过了秦淮,走过了曲阜孔庙。走过了武夷精舍,走过了……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
然而,总有人说:“文化不同于文明,但文化与文明并存。”那么如此看来,我今日所见的一切,这温暖如诗的历史,是否也与那一处的文明并然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看到了这里。顿然惊醒,才明白这城市不止宜居于这千年历史,而是宜居这里的人们那份对过去的探索,对未来的盼望。他们面对刻满辛酸与错误,美好与正确的过去,他们不去逃避,而是用最朴实的方法去记录下那美好,将错误高挂。赋予这城市一切的善良,美好。
顿忆起当今的我们呢?高科技贯穿于始末的故事中又留与什么给后人凭吊呢?如若都关注于眼前的一切,那历史上的痕迹是否就此淡去?随着时间的过逝,千百年来的传承是不是真的会成为离人们最远的东西?
我不敢去试想,去试想当人们忘却了从前的一切时,那又重新变得迷茫的目光。当历史上的错误重演,又是谁来为这些城市引导未来。人们心中渐变物质,当心中为“过去”所留的最后一片净土消失殆尽后,人与人间的温暖去何处寻,千年来的传统与礼仪又要成为一纸空谈。那人们于城市又该如何生存,过活,真的能让生活惬意,幸福?消逝了文明的群体真能建设出“宜居”二字么?
如此细想,这座城市确是宜居,它吸收着历史中的美好,用人心所向的文化去洗涤人民心中的丑恶,它宜于净心,宜于居住,宜于思考,更宜于温暖世间所有的古都,寒冷。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跌宕,以此为梦。
我想,我该停下了。
“我要北面的空地。”
“建什么样的建筑呢?”
“杭湖的西湖之水,如何……”
评语:宜居的背景描绘具体,生动,文化氛围的呈现突出,充实。故事之中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若文章结
尾淡淡对城市发展的认识,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