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古老的青砖城墙在隆隆声中被吞噬殆尽,四合院雕花的木窗被垃圾填满,是不是只有无尽的尘埃才能回答我们悠久的故事?是不是京师千年对称之美、百年工整庄严早已不值一文?
有人取笑:一元纸钞在十个人手里交易一圈,全国GDP就能增长。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无数无知者迈入高楼大厦,脚下践踏着辽金明清遗物。再想想,之后的十年“文革”浩劫不也正是有过之甚远。且不说“理所当然”地侮辱众多艺术巨匠,珍贵手稿化作青烟,传承瓷器粉碎一地,心血剪纸被诛杀殆尽。对文化连根本的尊敬都不讲,到头来还不是让现在本应有的文坛经典化作青烟,许多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粉碎一地,艺术传统即将失传殆尽!没有了对文化的敬畏,大概离文化沙漠,文明荒芜也没有多远了吧?
坐上画舫,泛舟古城,让各国游客在江南的青石板,丝烟雨中陶醉的地方还在,这是扬州。遵着扬州市长的一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百姓。”一番风韵在修脚店中展开,几度情迷于铜锣声中犹存。几十年后,从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中走出的我们的后代,或许还可以在这里看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时杜牧的背影,或许还能让白纸黑字的历史、古诗文教材在这里重新复活。为了后来人们还可以明白五千年沉浮岁月、青砖灰瓦,为了中华文化还留有美妙一笔,我们还能做的就是去坚守对文化的一丝敬畏。
一个城市或许还太大,每一个人也可以因为对文化的敬畏而留下伟绩。在无数不会说话的珍宝被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而化为灰烬时,有一位陕西老人用生命捍卫了法门寺的今天。熊熊烈火之中,良卿法师的名字也将同佛祖的舍利一起为后人敬仰。在二战临近终结、祖国刚刚受过重创时,一位中国建筑师为日本古城苦苦求情。正因为梁思成先生的那几封信,奈良的楼阁古迹,建筑精魂才免于陷身火海。
一个人为了与自己几乎无关的佛塔珍宝,竟能放弃最为重要的性命;一个人为了单纯保护建筑文物,竟能原谅祖国的仇敌,仅仅是坚守了对文化的敬畏。那么,那个几乎卖光了莫高窟全部经文的王道士呢?为了那几个买饭的小钱,为了不去历经保守文物所需的周折,为了不惹祸上身;甚至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愿望,为了自己一时的舒适,就去放弃对文化最根本的敬重,又算什么呢?轻则颜面扫地,然后惹一身唾骂,重则让世界瑰宝毁于一旦,在人类面前留下永远遗憾。
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少年在金字塔中刻下名字,有游客在卢浮宫前冲脚。在文化面前放纵自己,为所欲为,那所谓文化又怎么可能能够长存于历史长河之中,为后人寻味呢?
对于文化背后的沉重有所畏,才会有所敬。而只有坚守对文化的敬畏,才能留住人类文明的瑰宝,用智慧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