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竞月(十一学校)
带着一丝烦闷的心情,我随母亲来到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小山——西山。
正值秋季,西山外的排排枫树早已换上了娇艳似火的盛装,仿佛一触即燃。就连散落在地的枯枝落叶也有一种热烈的美丽。而此时的西山相较于外面的缤纷绚丽就显得有些凄凉可悲了。只见一片片泛黄的枯叶在风中无奈地挣扎了几下便缓缓落下,仿佛在哀诉自己对生命的眷恋。我好似置身在一个荒凉的坟群中,被肃杀之气裹挟。这里留下了秋天的荒寂,但秋天的热情却从未到来。
环顾四周,我无奈地随母亲走上登山道。一路上的景物让我联想到了王之涣的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只是“春风”或许应改为“秋美”。在我默然感叹时一个行人缓缓向我们走来。第一眼看去似是一个无精打采的老者,但是细看时他缓慢的步伐中竟透着一丝稳健,涣散的眼神间也包含着一种难以捕捉的闲适。我不知是第一眼来看出本质抑是第二眼时怀有太多思虑呢?
时间如一个扎着双辫的小姑娘偷偷溜去。在不经意间,我赫然发现一个久违的小红点,接着是两个,三个……一个金中透红,红中夹金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耀眼的金红色如泼墨般洒在这个偌大山谷的每一片叶上,每一丛树间,以及每一寸土地上。在这里,风是温润的,叶是绚烂的,每一个生灵都在用热烈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缤纷。这是一首真挚的,热烈的对于生命的歌。我的心灵随它们一同燃烧。这种感觉是久违的,自由的并使人为之一振的。
“这便是西山的红叶岭之景啊。”望着这偌大的山谷,母亲喃喃地说。难以想象此情此景竟是刚才萧索场面的一部分。“荒寂背后或许正隐藏着意想不到的美丽。”母亲若有所思地说。我点点头,同时也不免想到那个老人。以表明现象判断一个事物或许是人之常情。这是我的错误,也未免不是更多人的错误。而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不少观人观外不观本的现象。
我不禁感谢西山真实而生动地教会我审物审人的评判标准。西山也是学校。
评语:文章结尾收得很不错,能自如地将前文收为一个整体,好!文章也能层层深入去写西山,很好!但
是,文章应写出对学校的理解,点题应更充分一些,中考中不宜太隐晦,隐晦时容易被老师误判
分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