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玥彤(65中)
车窗外的天空一碧如洗,云彩像是个会说话的孩子,形态万千,变幻莫测,太阳能汽车无声的行驶着,15分钟,汽车就从北京到达了天津。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奇。
我小心翼翼的搀扶着年过花甲的奶奶,带她来瞧20年后那焕然一新的天津——宜居城市。
走进天津的市中心,人民都住进了“高大上”的小洋楼,用上了太阳能电水气。几乎每栋楼都有北京的“国贸三七”那么高,以前那座古老的就城市消失了,已变成现代化的CBD。
我挽着奶奶来到了小时候我和妈妈去过的南市食品街,那里有各种各样当地的特色小吃。做东西用的器具不再是传统的了,都换成了一种“多功能烹饪机”。像机器人一样,你说什么,他就做什么,无论什么东西只要5分钟就全部搞定,我给奶奶点了她最爱吃的狗不理包子。“叮咚!狗不理包子已出锅!”我给奶奶拿起一个包子,吹了吹,小心翼翼的递到她的手上。奶奶拿起包子,闻了闻,咬上一口,细细品味,刚才还满脸笑容却立马变了脸。我赶紧拿了一个尝尝。啊!虽然它的包子外表足够精美,味道也足够的鲜,但那已不再是传统的手工技术了,缺少了人情味,自然味道也就不一样了。我又陆陆续续尝了好几种小吃:耳朵眼炸糕,嘎嘣脆……那些传统风味,也都荡然无存。
后来,我又带奶奶来到了杨柳青镇,杨柳青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有中国气派,如今的杨柳青镇上没有了刻画的人们,而真正在画画的是一种用机器毛笔做的,在木板上刷几下,画面就会都出来了,十分省事。从外地远道而来,买回来的也都是这种不传统“机器全画”,而传统年华的手艺也逐渐失传了。
最后我带奶奶去了“天津之眼”,坐在摩天轮上,俯瞰整个天津,我不禁为这个科技化城市感叹,一个古色古香,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城市已经没有了,纯手工的制作也没有了,珍贵的手艺也失传了。这里的人们过于依赖科技,已经失去了淳朴的人情味,忘记了原有的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留下来的又还剩下什么呢?这样的天津真的适合宜居吗?
评语:文章对天津未来做了大胆的想象,曾以引出深层的思考,很好!但文章对这种变化缺少原因的交
代,对城市的“宜居”表现仍不足,与从前的对比也应更充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