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角里,那支银白色的竖笛,静静的躺着。
不知何时起,那支笛陪伴着我。那时的我对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只当是吹响它,便是一种技能。
我每天都在练习着,单调的重复。甚至不需要付出情感,只要花了时间,成果就全数还给我。
然而,我的康庄大道却出现崎岖,这种时间=成果的理念失效了,毫无进展。
对此,我有些焦虑,甚至开始厌恶。
后来,我不怀希望地翻开了练习谱的扉页,两个醒目的字映入我眼中——韵味。曲的韵味。何为韵味?我不懂。我看着它,只觉飘渺无绪。
我合上书,打开收音机,想要小憩一会儿。正巧,收音机里放出的正是竖笛曲子。我躺在床上,闭了眼,安静的倾听着。那圆滑的乐音,不仅仅进入我的耳朵,似乎更是顺着我的神经传入了我的内心。
世界好像消失了,只剩下了我和这支曲。
我听着这曲子,似乎听懂了作曲人所想表达的情感;我听着这曲子,似乎找到了我的经历与作曲人的类同;我听着这曲子,似乎与曲子达成了共鸣,似乎懂得了这其中的韵味。我将这曲子听了一遍又一遍,这不仅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理解,理解其中“韵味”。
这“韵味”是自己对乐曲所投入的感情,又岂能花费点点时间就得到呢?
我重新拿起竖笛。笛子上的八个按孔,像是通往韵味世界的八扇大门,谱上的浅浅五线与浓浓音符,似是我诉说心声的另一种语言。
我站在谱架前,手中握着竖笛,盯着谱子。手指在竖笛孔上按动着,一个音错了,再来一遍,脑子中反复想着这支曲的音调,曲的韵味。有时,站累了,手指酸了,眼睛甚至有些花了。但喝了一口水,再继续练习,继续去悟。
往后的日子,我将心中全部的情感投入到笛中,付出情感。最终我懂了何为韵,获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
吹笛,是如此;生活,大概也是如此吧。
评语:文章心里的描绘具体突出,但结尾围绕“成果”的表达不突出,自己最终理解“韵味”二字,即音乐需融
入情感,不是简单的音符,结尾需具体的点出,试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