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 > 清华附中 > 高中 > 正文
高中

【高一·穹顶之下】佟芳(清华附中)

时间:2015-04-05 14:30:27上传者:国思访问:

    作者:佟芳(清华附中)

  方寸的镜头,方寸大小的人。正是这方寸,才换来了情怀的永恒。

  那个名为《穹顶之下》的视频中,一张张照片,一条条数据,透着几寸的镜头传到了各地。柴静这一年的雾霾调查,究其原因却只是寥寥两字——女儿。看着镜头里的母亲,她的心很细,似乎只容得下女儿和母爱。是了,女儿生活在严重雾霾下,谁能安心?但尽管如此,谁有能为女儿做一个为期一年的调查并站在镜头前讲述着残忍的事实?

  是啊,事实。她在讲述中没有什么大的浮夸的动作,她只是来回踱步,在思考着如此平缓说出这些事实。回想北京的天,竟不知雾霾堪比二手烟。雾霾笼罩下的,中国的天,已经混沌了太久。从照片中看到因雾霾生病而死的人,亦看到了毫不知情的我们。

  何为良知?《孟子》中这样写:“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良知即为善,正如柴静。在天赋的道德观念中,柴静将调查的结果公开在网络上,公布在人心中。有一双清澈干净的眼看透了混沌的天,那个人在混沌中光芒一般站在人们面前。她揭示真相,忠于良知,负责任。她的心,容下了中国和人们。

  我说,柴静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普通人又怎么会站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是,她曾写过一本书——《看见》。她曾作为记者,揭露一个个血淋淋却真实无比的现实。只是这一年间,她便是为调查东奔西走的普通人。

  时隔一年,她又站在了熟悉的镜头前,举手投足间淡定自若,好像从未离开过。

  在倍受压力的情况下,她报道非典,如今又直言雾霾。她傻么?不,不是的。记者便是这样的,采访调查不是泄私愤,不是未审先批,拼的是道德与原则。她的原则使她不去报道姚贝娜的逝世,她的原则使她实话实说,至于结果,疑者旦疑,信者永信。

  她不过是几亿人之一,和我,和你一样。

  但她又不一样。

  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更多人会知道。在她的影响下,我能感受到一批与她志同的人慢慢与她道合,发挥着完美的“柴静效应”。

  方寸之心,穹顶之下,情怀至上。

评语:很好!进步显著。文章主旨鲜明,能结合社会热点,深入挖掘,表达透过方寸镜头写出了柴静的情怀,
          颇有思考和深度,内容也较之前丰润了很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guosiyuwen.com/zuopin/qinghuafuzhong/gaozhong/2015/0405/5937.html
更多作品图集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