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 > 清华附中 > 初中 > 正文
初中

【初二·老地方】邹华睿(清华附中)

时间:2016-07-12 13:37:02上传者:国思访问:

    作者:邹华睿(清华附中)

  我坐在大巴车上摇摇晃晃地从市中心一路奔驰,看着远处的风景从高耸的城市楼房直到延伸到地平线尽处的戈壁。敦煌莫高窟,这个无数次在我脑海中浮现的古老传说,在哪里?

  终于,一堵高大的近似于土堆的“墙”体进入了我的视野。它无尽地绵延着,“墙”体上无数个错落有致的黑洞,便是那些窟了吧。它们就像一道道伤痕,越往前走,就会发现的越多,叫人心惊胆战。外壁早已因千年的烈风和日晒而变得危危欲坠,在荒凉的戈壁上破旧却尊严地伫立着,似一位痛苦又苍老的长者,正挣扎地想要恢复昔日的荣光。我曾在梦中与这个地方无数次的相会,而如今我看到的,却是万分陌生的荒凉与凄惨:我不再熟悉它了!

  踏入洞窟,室外刺眼的阳光仿佛不曾光临过这间阴暗的小窟,一切黑暗得仿佛从远古混沌中走来,黑暗中似乎飘来沉重又阴湿的气息。我细细地靠近壁面,努力地寻找着每一丝古旧的痕迹。这时一条长长的飞带吸引了我,我便随着它缓缓向前追溯,只见一个小小的仙子正演奏着乐器,他的裙带飞扬又舒展着,就像流动的银河一般,透过有些斑驳脱落的壁层仍能依稀分辨出曾经绚丽的色彩——是飞王。不同于课上放大的PPT上的图片,此刻的他在其他佛尊高大的形体下显得如此渺小,和他一样的还有很多的飞天。他们是最卑微的佛,只有在欢庆的时候他们才会载歌载舞地出现,但在经历了那次浩劫后,最渺小的他们却得以幸存。一回头,却发现对面的石壁上有一片凄楚的空白,在四周因年代久远而昏黄的壁画中显得犹为可怖——这不是我脑海中的那个敦煌。

  100多年前,思坦因强行用胶将他所认为有价值的壁画粘走并带回德国,最终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探险英雄”。那块白色的石壁仿佛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断篇,却不曾有人问津。莫高窟自开凿以来便在戈壁的风沙中屹立了千年,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在我梦中的敦煌里,没有了悲伤的过往和屈辱,有的只是千年的荣光和文明的辉煌。然而在这个我所熟识,连中国都曾为之骄傲的老地方,却只能在苦难与沧桑的摧残后沉吟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我们的车远远地从莫高窟飞驰开了。远处,那座巨大的土墙缓缓地远离着我们——它的身上满负着无数的伤痕。那是一个国家的伤痕,更是一个古老的文明的伤痕。我们和它一样,面对历史远去的背影只能默默地感叹时光的无情。这个老地方刻在我心底的,是一种无声的传承与怀念。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伫停,远去,不变的是一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追思以及对未来的渴望,犹如将自己置身于时空里,和古今对话。敦煌会永远的在我心底的最深处,不会随时间而殆逝。

  戈壁上的风起了。急风刮起散落的沙石,在一排排高耸的白杨中穿过,呼啸,似一个沧桑的老人无力地哼唱起古老的歌谣。那声音很沉重,却似穿透了每一层皮肤,一次又一次地击打着我的心。莫高窟在血红的晚霞里悄然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戈壁也被这霞光映得通红,似在流血一般,无限悲壮。

  老地方,老悲伤。

评语:文章能把敦煌承载的内涵写出来,很好!对这里的介绍不错!但文章的游踪的方式来写不够理想,不
            如以坐在洞窟中来写就可以了,把眼前所见与沿途所思收为一个整体,加油!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guosiyuwen.com/zuopin/qinghuafuzhong/chuzhong/2016/0712/8869.html
更多作品图集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