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涵(清华附中)
50年代初期,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象征着中国教育界圣坛的北京大学门口,一位肩扛麻袋,手提暖水瓶,眼戴厚镜片的少年满怀着希望,站在飒飒秋风中。
他是县中首位考上“北清”的学生,也是整个家族的希望与骄傲,更是我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让我继续朝梦想前进的永不模糊的镜子。
他儿时有一个梦想——摘星星。
一次作文比赛中,他把这个遥不可及却又无比真实的梦想娓娓道来,却不料成为全学校的笑柄。老师讽刺他想做一辈子都做不了的事,同学嘲笑他考场上白日做梦,就连家长也强迫他学习了他最擅长却不热爱的经济管理学。
但是,那个儿时最稚嫩的梦想却从未消失,反而一直扎根于心底。
事与愿违,高中择校时,他跑遍了县中大小高中,却连“天文”二字都没有发现。无奈下,他选择了听从老师家长,研读经济学,并最终以省状元保送北大经济管理系。
再见梦想,你好现实。
来到北大后,他发现一切中国人拥有过的梦想,在这里均能一一找到根源。于是乎,每天经济课结束后,他会悄悄混进天文课堂,一节不落地听完了两个月的天文学基础。
这一次,梦想的力量终于激发了他的全部热情与渴望,他决定辅修天文学——一个与将来就业看似毫无关系的学科。
这一修就是整整四年。四年内,他的经济学课程顺利毕业,并成为全系第一位得到外企邀请的应届毕业生,他会每周推着老教授去湖边散步,以便补全落下的基础天文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北大决定破例为他放行,让非天文系学生在毕业论文会上演讲,而他,则是用心展现了有关“摘星星”的构想。
再见现实,你好梦想。
当梦想照进现实,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
他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姥爷,一位创办了家乡大学第一个天文系的北大博士,一位用一辈子诠释梦想的天才。
回归现实,看看现实中的我,总会由于各种战略上的懒惰而找遍借口怀疑梦想。
是他,在梦想边缘拉住了我;是他,告诉了我梦想是什么;还是他,让我及时照见自己,照见自己的脆弱,照见自己梦想的不堪。
你好,梦想!
评语:文章能将自己姥爷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尾也能与自己形成对比,从而扣题,很好!但是,文章在紧扣
题目叙事方面仍有些单薄,从全文看,重点也没有落在“镜子”上,试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