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社部日前联合发布通知,严禁初中学校教师干预或代替学生填报志愿。在今年北京中考首次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背景下,考生有了更多选择机会,风险降低。在志愿选择上,教师、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相信孩子,让孩子做主。
以前有家长、老师以中考的孩子复习时间紧不能分心、年龄小不能自己拿主意等为理由,包办志愿填报,孩子只参加考试但与报志愿无关。事实上,今年实行考后填报志愿,从中考结束到填报志愿,孩子有十多天时间可以充分了解院校情况和录取政策,规划志愿。同时,中考成绩和各区一分一段人数统计同期发布,孩子也能“知分知位”,定量分析自己的实力水平,根据在区里的排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填报志愿。由此,客观上,无论是从准备时间来看,还是就自身实力而言,孩子都有了更多自主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家长、老师的顾虑。
家长、老师包办干预志愿填报,以自己的愿望为目标,孩子缺少主导性。如此下去,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规划能力,对成长不利。让孩子学会规划未来也要打好提前量,家长、老师不妨在中考填志愿这件事上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培养孩子规划、决断的能力。有的孩子对志愿填报、未来规划有明晰的主张,比如选择到职校学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家长可能碍于面子或对孩子寄予厚望,一味要求填报普高。这不仅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而且可能成为孩子升学后抱怨厌学的导火索,得不偿失。孩子升学成才的途径有很多,家长、老师的意愿未必一定适合孩子。
今年志愿填报政策调整后,家长、老师最好的做法是当好孩子选择志愿的“参谋”。过去对于很多升学的新通道,孩子、家长甚至老师也不清楚,遗憾错失了一些好机会。今年填报志愿的关键就是考虑供给侧,充分利用3个批次、16个志愿,看“报哪个更合算”。家长、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认真研读招生简章和录取规则,分析孩子的实力排名,寻找孩子的兴趣特长,合理制定未来规划,协助孩子科学理性填报。
当然,在考虑志愿之前,孩子要集中精力备考,夯实基础,掌握方法,尽量提高成绩,多一分成绩就多一分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