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面问题 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
破解择校难题,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们深刻感受到,破解择校难题不能一禁了之,必须疏堵结合,不是让学生就近就“拉倒”,还得就近上好学校,接受真正优质的好教育,这才符合群众的根本要求和切身利益。为此,北京市从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入手,打出一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合拳。
一是横向联手增加优质资源。通过对外引进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整合区域教育资源,采取“学区制”、“一校多址”、“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协作区”、“联盟组团”等方式,拉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
二是纵向贯通培育优质资源。通过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等方式,提速普通校成长为新优质校的进程。
三是统筹协调拓展优质资源。20所高校和7个高水平艺术团体支持143所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23所高校创办39所附小、附中;130多名骨干教研员和管理人员支持17所普通初中校发展;政府购买民办教育机构资源支持远郊区县中小学办学,聘请外教参与英语教学改革。
四是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强化区县对教师资源的统筹调配和管理,在推动优秀干部教师在学区、集团、集群内流动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流动的规模和范围。
五是加强教育督导。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暨迎接国家级评估认定为契机,建立两委一室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区县制度,深入区县实地开展督导工作。
为了促进家长了解改革动态,调整心态,避免盲目择校,市教委主动与媒体沟通,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体,以及市、区县教委微博、微信多种形式广泛解读政策,宣传成果。家长反馈2014年实行学区制和不允许跨区择校的消息让其“惊出一身冷汗”,但随后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措施又让家长“乐得合不拢嘴”。
二、严格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保障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我们体会,以往对于严禁择校的要求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为此,2014年,教育两委印发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严明纪律的若干规定》,提出十五条严禁,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择校禁令”。全市启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实施计划管理,加强学籍管理,将每一个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依据系统数据建立新生学籍。通过“铁面无私”的信息系统最大限度的避免“权力任性”。
三、巩固成果 做好2015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
北京市2014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刘延东副总理专门做出批示,充分肯定了北京市从破解择校难题入手,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所做的工作,要求北京市把经验持之以恒,不断完善推进教改纵深发展。2015年北京市将落实领导批示精神,按照巩固成果、完善制度、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坚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各项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实现100%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划片入学。
2月6日,市教委印发《关于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让家长在春节前吃上“定心丸”,让孩子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
四、对几个问题的反思
一是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看似教育系统面临的难题,但究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不均衡;一些现象产生于教育,但根源在社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协同作战”,纵向上,市、区县、学校协同,横向上,教育、财政、人力社保、住建等相关部门协同。如学区房价格问题,被媒体广泛炒作,并将矛头直指教育。目前北京市正按照教育部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小学多校划片,大大降低学区房附加的择校功能,同时也需要住建、户籍等相关部门的合作。这个问题的板子简单地打在教育系统身上,有失公允;而仅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教育系统内部也难以实现。
二是教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考虑一个学段的入学问题,对于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远远不够,需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统筹考虑各学段。为此北京市高招阶段市属高校设立“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招生方面向远郊区县倾斜,中招阶段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将示范高中跨区县招生计划重点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远郊区县和一般初中校倾斜,小升初阶段扩大优质初中和一般小学九年一贯对口招生。通过一系列措施,发挥教育政策向下学段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当地就近完成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