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4点整,国际校长论坛在首师大附中金晓莉书记的主持下开幕。首先发言的是陶西平先生。陶先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有深刻的领悟,更有切实的思考。他以钱学森之问开篇,即“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他认为这不仅应该是钱学森先生的疑问,更应该是中国教育工作者都要回答的问题。陶先生从历史责任、理论借鉴和实践思考三个方面谈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我们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创造了难得的机会,而我们只有“集大成,才能成大智慧”。大成智慧,要求我们打通习惯中的部门分割,是“大智与大德的统一”。在创新探索中,陶先生倡导我们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的观念。同时,陶先生也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思结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知行统一,开展各项活动;注重因材施教,改革人才评价系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来回答我们的大师之问。
北京大学的高松副校长,首先高度赞扬了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并对我校为北大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学子表示感谢,接着,他就“北大传统和新时期教育实践”等问题谈了几点看法。蔡元培先生曾倡导教育应培养“健全人格”,胡适先生也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给人一件漂亮的衣服,而是给人一件有光的眼镜让人更透彻的观察世界。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北京大学努力将单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并实施了小班研讨课教育方法的改革。这样的做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也适应了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南开大学附中的邢维静校长认为,中小学阶段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并认为“唯有主动方能创新”。他们着眼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主动发展模式,并开展了职业与人生规划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更多的平台。
美国捷门棠学校James Connor校长以学校宗旨开篇,详细阐释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信表达、关心他人、精诚合作、行为高尚等方面的实践。他认为教育者的职责是力求变革,不断反思,不断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怎样教的问题。为此,他们设计了一系列教育细节,如书柜白板等,这些活动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这是湖南师大附中的办学指导思想。湖南师大附中的谢永红校长认为教育提质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湖南师大附中制定了两种培养机制,即学生差异性培养机制和教师研究性培养机制。为此他们实施了“三拓展”和“四解放”教育模式,“三拓展”即向课之外延伸、向学科前沿延伸、向学生个性延伸,“四解放”为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思考;解放学生的眼,让他们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去表达;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去实践。通过一系列活动,湖南师大附中的学生,不仅开拓了眼界,也提高了人生境界。
“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是首都师大附中承担的一个子课题,我校的各科教师都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辛勤的耕耘。首师大附中沈杰校长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我校在创新人才问题上的努力。沈校长认为,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塑造学生创造型人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为一流人才应该是以一流人格为基础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有个性特长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而没有创新土壤就没有创新人才。为此,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首先,为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我校开展了书香校园活动,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设置了图书角,摆放各种书籍供学生阅览;其次,我校有一系列的博识课,“博识”,取“博闻广见,卓有通识”之意。在博识课上,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他们将所见所闻经过归纳、总结、研究,并形成一篇自己的原创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我校学生的成就也是喜人的,如毕业于我校初中部,现就读于我校高二年级十班的吴悠同学,已经正式出版了两本自己的原创著作;由我校师生原创的大型史诗剧《摇篮》获得了各届的好评;而每年九月份的学生运动会更是体现了我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完美体现。另外,我校还开设了陶艺课、模拟考古课等专业课程,为创新人才搭建了多层平台。为培养创新人才,我校构建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宫辉力校长的诗意演讲中缓缓落幕,正如宫校长所说,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们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会改变。因为,创新人才培养是我们永恒的乡愁,所以,“百年树人精英”在教育的土地上默默地播撒着“人间大爱真情”。
为什么要创新?因为世界在变。怎样创新?那就是加强交流和对话。陶西平先生说,我们教育者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因为“上帝会看得见”。当然,在这里,陶先生的“上帝”是人民,我们的教育是对人民负责的教育,所以,我们的创新也更需要智慧和勇气,这,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