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
国学,这个词语,近年来被不断热炒。各种书籍、讲座、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似乎北京一下子成了国学的世界。但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什么?是讲解儒家经典,高屋建瓴,让大众明理去非?是讲解故事,寓教于乐,逗孩子哈哈一笑?还是苦背经典,摇头晃脑,冀来日能消化吸收?似乎是,又似乎失之偏颇。这样一说,必然有人要反唇相讥,那你认为,国学什么?
国学是什么?就当前学生而言,国学是建立一种能力,一种可以在未来解读经典,沟通古典与现代的一种能力。
当今的孩子,大多不喜欢文言,若非有考试约束,大多会将文言束之高阁,抛之脑后。是因为古代文学不美么?当然不是。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文言时代久远,晦涩难懂。那么,以此而言,老先生端坐高堂,讲述道理,能够让孩子建立起文言能力么?当然不能!新派教师们,通过讲故事逗乐,能够建立起文言能力么?当然不能!学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能够建立起文言能力来么?当然不能!因此我说,当今国学教育,大多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也难以让学生真正亲近并喜爱国学。
要让学生主动亲近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读懂文言的能力。
也许有人要说,文言文知识庞杂,要读懂,谈何容易。说难,倒也不难。就好比写作一样,要写一手好文章,谈何容易?其实,只要从最简单的叙事开始训练,从具体、生动、变化、抒情、深度、角度、谋篇等方面一步步训练,学生自然就能形成写作的思维。不要想着一口吃成胖子,也不要没开始就望而却步。写作这样训练,会有很好的成效,我们早已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文言经典的训练,又有什么区别呢?
文言的训练,要从简单的词开始训练。一个句子中,动词往往是骨架,而其内容是根据动词而形成的。学生在一开始时,从判断动词开始,进而借由搭配,明确动词其后词性,一般为名词代词或者补语,支配动词的,一般是名词代词,修饰动词的,一般是状语。借用这种方式,由词语的学习开始,进而学习句子,学习段落,学习短篇,再到学习长篇,再到对比阅读,再到理解文章的风格节奏,只要有条不紊训练,学生的文言能力自然能够形成。要学好文言文,不仅仅是能读懂,还要学会文言写作,学会了写作,才能真正体会句子中的语势流向,才会明白古人文字之美。当学生具备了文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我们还担心学生不形成国学底蕴么?根本不可能。古人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国思,是一个做教育的地方。我们不会像某些机构那样夸夸而谈,也不会仅以讲故事来逗学生开心。我们要做的,恰恰是最根本的。我们会以由浅入深,生动有趣的方式,从文言最根本的地方开始讲起,去培养孩子真正的文言能力。以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为例,我们将在这四年中,力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早期的文言阅读能写作能力,诗歌鉴赏写作能力,现代文的阅读写作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学生就具备了真正通往文学殿堂的钥匙。
国思的中学部,在海淀语文教育中首屈一指。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是真正做教育的一群人,我们熟知写作的原理,阅读的方法,也谙熟北京的教育,因此我们能够培养出大批的语文尖子。现在,我们开始着手建立小学部,希望从根底里解决学生学古代文学难,写作难的问题。我们已选好了第一批老师,他们是国思副校长孙老师,重点学校一线吴老师,金牌教师魏老师,以及讲课能力出类拔萃的董老师。这些老师的能力,毋庸置疑。国思做教育,不求快,而求稳。每一个课的背后,是精心的教研与修改。每一个课,都会让孩子有所收获。我相信,我们的教学,将使我们的学生一辈子受益!
愿希望孩子具备国学底蕴的家长与国思一路同行!也愿我们前人的文学后继有人!
附:国思小学部课程安排
2017年寒假班小学部课程安排
2017年春季班小学部课程安排
国思老师文言作品
将采野柿赋并序
秋客
秋客入山,过樱桃沟,遇古柿树,皮若鳞甲,枝若虬龙,子若梅花。心甚奇之,跂采而食,入口甜甚,后则涩极,口不为开。顾与友曰:“天生此树,殆百年也,独以味涩,见弃深山,殊可恨也。”友亦尝之,怅叹良久。
归而遍寻去涩之法,或曰:以米覆之,则四五日涩去。或曰:以水浸之,则七日而脆甜。又曰:以酒治之,期月而黄,味甘醴醇,兼治久咳。吾得此喜,思入山中,篼筐以归,治以诸法,以尽物用。顾念明日,陶陶焉,有吟哦意,故而为文,作《将采野柿赋》,赋曰:
怅其树也,百载滋泉而一朝为木,春花秋实而人焉不择。其非佳果耶,何众人之不待也。初逢其涩,则弃敝履。芬芳美质,将待谁欤?冬风竦竦,霜雪将崩,高枝今日,明朝委地。负造化之深意兮,叹世人之不识。何厥命之坎壈兮,哀貌丑之子羽。孰斯世之可亲兮,顾吾四野将临。
吾其采兮,祈风雪之迟迟。过白虎之涧兮,入樱桃之林。登龙鳞之虬枝兮,攀栖鹘之末梢。愿赠我以佳果兮,莫负斯人之衷情。盈我篼筐兮,盈我怀袖。盈我匏樽兮,盈我日月。孰将尽物之用兮,孰可得世之美质。
故曰:山深何木兮,其果盈盈。世远何人兮,其意纷纷。愿斯游之不远也,俟日耀兮吾将行。
多依河赋并序
秋客
余自丙申年十月初七至此,过多依寨,沿河行。河若碧玉,滩瀑涓柔,时有光影跃动,若出女子之眸,情之为动。或曰:“此河婉丽,盖布依女子化之。今久,不闻其事。然旧历三月,沿岸男女,悉集河畔,泼水为戏,求歌求偶。”余感此言,又闻水声潺湲,若见其人。久而怅恨,若离若失,有潸然之感,故而为赋。赋曰:
此何人兮,在水之滨。濯发兮而鱼龙动情,清歌兮而麋鹿为听。野花顾而将放兮,芭蕉绿而待雨。其裙青而百褶兮,委地数寸。系五彩之绣幅兮,腰垂翅之花带。佩滇山之骨玉兮,戴银花之项圈。发若垂瀑兮,腕若兰蕙。何馨香之动人兮,其绰约也如此。
余慕其芳质兮,惆怅而动情。欲结昆山之连理兮,将涉水而徘徊。恐佳人之犹疑兮,故歌诗以求之。何烟云之弥江兮,忽不见窈窕之倩影。其复见而垂髻兮,步清波之涟涟。羌明眸而善睐兮,顾未笑而多情。解余佩以为媒兮,指苍天而为誓。何还佩之泪落兮,感吾言而神伤。君来何迟迟兮,妾且将婚。其爱我而不得相随兮,焉因情而负义。顾青天之渺渺兮,愿来世而先达。
呜呼! 余欲稍留而不得兮,忽一朝而花落。怨佳人之不回兮,望岸木其皆老。徒沿溯而追寻兮,观流水其若鸣。举余袖而掩目兮,何泪落之浪浪。叹此生之未央兮,眺来世而茫茫。余将归而离此兮,问何人知余之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