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教改?就是通过改革,提升学生素质。中国语文教改,从近年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其一,编订更好教材;其二,创新现有教法;其三,也是较有效的手段,即改变考试重点。
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关系到人才选拔,关系到学生未来。因此,一丝一毫的量变,终会导致整个教育体系的质变。通过今年中考与高考,细心的北京家长不难发现,在出题角度上,其实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变化,体现为两个趋势。其一,更贴近现实生活;其二,呼唤文化的回归。
何谓贴近现实。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笑语。我说,近几年整个国家的方向就是“习近平”。习,是学习;近,是靠近;平,是平凡朴素。这几年,走基层的报道越来越多,对民生的关注,对各族的关注,对弱群的关注,对传统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等等,无不标志着中国改革的方向。而语文教改,势必不能脱离这一时代主题。因此,从考题中,我们发现,感谢信,新闻稿,评论,对联,漫画题等等与现实相关的题目,开始在中高考中出现。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回归呢?国家的自信力,其发端皆从经济,经济领先世界,则获得足够的话语权。但是,民族复兴,更深层的是文化复兴。众所周知,建国六十多年来,我们始终未能建立文化自信力。我们往往认为,中国是落后的,文化也是落后;西方是先进的,教育也是先进的。似乎,只要是国外的,甚至是海归的,就能够高人一等。盲目西化,导致全民疯学英语,导致英语培训形成畸形态势。这种畸态,反过来,又使国人漠视传统,轻视自己的文化。因此,有很多古建筑被推倒,只为了兴建CBD;有很多旧传统被遗忘,仅时常惦记着西方的节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而大量人才却一心挤往海外的高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那么,我们的文化真就落后于世界么?显然不是。当代西方国家,多从东方的智慧里去寻找疗治自己社会伤痛的药。这种寻找,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我们的文化之中,有着西方文化所没有的先进性。而我们,却抛开了身边骏马,试图,从西方找到可供到达远方的驴。这种畸态,无疑说明,国人的整体文化自信力极为欠缺。那么,如何改变现状,有远见的教育者、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回归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开始有了京剧、相声、剪纸等等进课堂;于是,我们开始大力呼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非遗;于是,我们开始在试卷中,出现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因为,要让孩子们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热爱文化,首先,在现实中,必须提供厚实的土壤,以及明确的方向。而考试,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从今年的高考题目“老规矩”中,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想要学生们关注那些久远的传统,试图通过试题,让孩子们进一步去思索我们的传统,思索这一代人的责任。而从中考题目中,也能明确感觉到这一点。今年的中考题目一共有两个。
其一:“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此题的引入是这样表达的:“读书学习,科技制作,文体爱好,社会实践……这里,一定有属于你的世界,这个世界,陶冶你的性情,提升你的境界。”乍看,似乎话题很宽。但是,什么才能陶冶性情,什么才能提升境界?看似写科技制作之类的也没问题,但,深入思考,科技制作是如何陶冶性情?又如何提升了境界呢?选择此题的学生陷入尴尬,看似好写,实则更需文学功底。但,如果这个题目,你写诸如京剧,中药,音乐,文学,非遗,风景等等的话题,却能够轻易写出有深度的作品来。例如,当你写京剧,你既可以写出京剧的美,又能写出你在学京剧过程中对艺术的前后认识,也能写出京剧给你的细腻感受。可见,题目虽宽,但由于出题者明显想让学生写出深度,故而,选择科技制作之类的,选择跑步锻炼的,在写出细腻感受方面,在点题纵深方面,反而更需要细腻生动的文笔。
其二:“宜居城市里的故事”。题目,明显因北京雾霾而起。此题呈现出很明显的关注现实的趋势。即作文要与当今社会现象结合起来,写出现实意义,写出现实思考来。此题,限制明显,限定语是“宜居城市里”,若事件与“宜居”关系不大,则文章会出现偏题。另外,材料中有“请你发挥想象”的前提,也就是说,不能写现实中的事,即使现实存在,也应扣紧“想象”来写,否则很可能导致偏题。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今年的作文,若学生缺乏对文化有意识积累,要写出有深度的作品,写出高分作文,将变得相对困难。而在培训中,我还发现,直至考前,仍有大量学校老师按照经验主义,规定学生训练中规中矩的叙事作文,重在体现过程,这种缺少预判的行为,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在中考预判中做得比较出色的是人大附中。人大附从下学期开始,很明显在题材方面涉猎更宽,而且有意识鼓励学生训练这类作品。因此,我可以说,人大附今年的语文中考,将会非常优秀。
而在北京教育培训机构中,我敢说,没有任何机构能比我们更准确把握趋势。因为,这种趋势的训练,实际上,我们早从学生初二时就已开始。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早已练出大批文采斐然,具有深度广度的学生作品。这类作品,在国思的网站上随处可见。因此,我可以断言,今年国思语文的中考成绩,肯定又是大面积的辉煌!
下面,我姑且列举我们初三所写的一系列作文题目,以及附上学生的课堂作文,希望能给各校老师,给北京的其他培训机构,也给下一届即将进入初三的学生们,一些启示。
国思语文初三的作文题目如下:
上学期:第一到三周:《听听那 的声音》
第四到六周:《陪伴》
第七到九周:《幸福与 相伴而行》
十到十一周:《 创造美》
十二到十四周:《春风拂面》
下学期:第一到三周:《目光因你而停留》
第四到六周:《摆渡》
第七周:训练新闻消息
第八到十周:《慢一点,更好》
十一到十三周:《感悟时间》
十四到十五周:《靠近》(这是国思中考的预测题目)
国思作文复习思路:从以上题目中,可以得出国思训练的四个重点,其一,要求学生叙事重点突出;其二,要求写出事件中的细腻感受;其三,训练点题的深度;其四,在构思方面进行训练。例如,《听听那的声音》是训练选点行文;《创造美》训练类比拓宽与点题;《感悟时间》训练以实写虚;《靠近》训练层次。不同题目训练不同侧重点,使国思的整个初三形成了非常有效的推进体系。这种推进,无疑是其他教育机构,甚至很多名校所不能实现的。
附学生课堂作文以及点评:
1.听听那成长的声音
刘*卓
土路、石墩、土墙,轻轻推开古老的木门,伴着“吱呀”的声响,旧时的回忆在小院中游荡。老屋,我回来了。
“快看快看,你哥哥要放花了!”春节的夜晚,原本漆黑的小院被灯火照明,充满欢声笑语的老屋照得半明半暗。看见烟花上的线头被火苗轻轻一舔,原本细微的“嘶嘶”声越发清晰,仿佛鼓点一般,为烟花发出的各色火焰伴奏,和彩。小小的烟花伴着那嘶嘶声,伴着人们聊笑声、叫好声,越来越亮,在院子里舞动,旋转,那声音就像烟花的舞步,在寒风中回响。大家在炕上坐在一起,吃饺子,看“春晚”,守岁的漫长夜晚就在烟花声中,在欢笑声中度过,那烟花的快乐舞蹈和亲人间浓浓的温情,点燃了儿时的冬天。
而现在,昔日的亲朋好友都搬到了城市,昔日痴痴看着烟花的小女孩站在老屋中,那永不复返的烟花与笑声,或许就是成长的声音吧!它凝在了窗台上还没用尽的火柴中,凝在了门口褪色的春联中。
听到那噼里啪啦拉柴锅中炸油饼的声音了吗?每次舅妈炸油饼时,我总在一旁好奇地看,看她轻轻倒进大锅中,直到油上微微冒出白烟,只见她用一双筷子把雪白的饼夹到油中,随着“刺啦”的声响,白色的油烟充满了老屋,在白色的烟中,我看不清舅妈的脸,只看到她粗糙的手中,一双细长的筷子的翻飞,轻盈而欢快。此时,窗外的天刚刚擦黑,听着那张扬的“噼啪”声,我想,那就是幸福的声音。
而现在,舅妈去往外地,不常回家,我看着那落满了灰尘的灶台。那永不复返的噼啪歌声,或许就是成长的声音吧!它留在了灶膛的草木灰中,留在了一根未燃尽的麦秆里。
当亲人们一个个从农村如候鸟般飞向城市,只留下空荡荡的老屋,充满了回忆却“无人问津”的老屋,没有了温情的老屋,一个抽离了灵魂的躯壳。
我愿在老屋中静静坐下,哪怕回忆不能重现,哪怕温情不能复原;我愿听听那成长的声音,听听那无人觉察的声,那落寞的情!
【点评】文章的选点很不错,能借助几个点来体现对成长的理解,在点题方面能很好体现国思点题训练的方式。这篇文章如果改为《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其实也很不错。 因为,老屋,对于作者来说,本就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借助这个世界,去写出时间的变迁,去写出内心的感慨,这样,就能在中考中形成高分作文。
2.诗歌创造美
张*蓥
带上书,周游世界,洗洗品味着诗歌的没。
《飞鸟集》——泰戈尔的诗歌集。文字柔美,诗风醇厚,意味深远,倘使你能精心研读,定会感受到它的艺术气息,感悟,沉醉。
一个人,带着耳机,耳边传来的是清新的钢琴曲。徜徉在园间小路上,偶尔靠在长椅上,拿出诗歌集,任意翻开一页,有意品味一段诗。午后的阳光是静谧的,冬日的天空是透澈的,寒冬中这样的天气让我满足,心里澄澈得似一泓万年沉积的潭。凝视着昏黄的纸张上“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这样的诗句更令人倍感平静安逸。也令人心中有微微涟漪,品味着……
恍然中脑海里浮出秋天落红的场景。暗红的花瓣在空中翩然下落,打着旋儿,左右来回浮动着,任自己在风的依托下飘动,最终如彩蝶般扑入泥池中浸染整个大地。落红已没有了生命,但依旧那样的美妙,不躁不慌,顺气自然,静静享受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将这精美化为永恒凝结在一去不复返的时光中。它就这样死了。在不知不觉中死了。可谁曾想过它的生。
追随“生如夏花之绚烂“这句诗歌,先天百花争艳的场景顿时浮现在眼前。花在枝头翘。一朵一簇,你红我黄,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它们蓬勃,旺盛,像正直青年旺盛的花季少女,怀着满是被人过分注意的微妙心理彰显着。恨不得将自然中所有创造出的色彩都集于一体去展现。瞧它花瓣,最中间红得像古代美女的胭脂团,然后向外逐淡褪,愈来愈浅,最终散开在花瓣边缘。正如大自然不小心滴了红墨汁在它上面,妙极了。朵朵看来,是那么水润。如水浸泡过一般,绚烂极了。它们这样将自己的生融在了这夏天之中。
透过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文字便看到了如此场景。怎又能不称赞这是个创造出的这股神奇的力量。我依旧细细品味着清雅文字。
我相信,诗歌的力量是巨大的,她能将景、文融于一体。带着你穿梭在无尽的想象之中,创造出最美的感受。
带着这本书,静坐在这里,冥想中,周游世界。
【点评】文章能很好写出作者对是个的认识,非常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对诗歌的爱很好地传达出来。文章的层次稍弱一些,虽能写出诗歌的世界,但对诗歌的认识领悟不够。文章可以轻松地转为《这里是属于我的世界》。
3.摆渡
胡*宇
美术课,是我们全年级公认最受煎熬的课。
这无疑是由于教课的老师,“那个老太太”的称呼已带上一层避之不及的意味。那位老太太,满头白发盘在脑后,深凹的眼睛与多皱的皮肤使人不忍猜测她的年纪。她眼睛一瞪颇为厉害,她的课上也纪律严苛;她一遍遍讲国画的诗书画印,笔法墨法,最后总能将半个班讲得昏昏欲睡;她也有时给我们看几幅她的画,她先生的画,都是细腻的工笔;她要求我们做课题,说她就像那摆渡者,以美学之舟要渡我们到传统文化的彼岸走一圈,又咧嘴一笑,说哪怕是强迫我们走一圈,这个恶人她也当了。
又是一堂美术课,又是一如既往的死气沉沉。她讲课,说着说着底下便响起笔敲桌子的杂音,她眼睛一瞪;她提问,班里稀稀拉拉地应答,她倒很高兴地夸我们有所长进,眉眼含笑;她赏画,带我们欣赏米芾不似的山,王冕不似的梅,徐渭不似的葡萄,朱耷不似的花鸟,末了朗声道:“齐白石与黄宾虹有个相同的见解,我也很认同。即‘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国画之妙境,实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只是不幸,没人理会她的动情,全班都在看着手表等下课。
我却不禁开始想象:数十年后,当我们离开她和她每周一次的美术课,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或许在一个回忆往事的深夜,我们会忽然念起这位顽固的老太太,忽然忆起别的老师曾同我讲起她先生是最早那版《水浒》插图的创作者,夫妻伉俪情深。忽然开始猜测他们在“文革”时是否曾遭遇迫害——可她又何以那样身体健朗?——又忽然开始编织起她的故事……
或许,在一个漫步画展的下午,忽然看到她的名字,忽然定在那里,心中漾起一分酸酸的骄傲——原来我曾有缘得大师指导——可她又因何来到一个普通公立校教书?或许,在一个氤氲着肉香酒香的饭局,想要卖弄几句文艺理论却深感到用时方恨少时,脑海深处响起了老太太那几句掷地有声的见解,便赶紧拿出来附庸风雅……
终于有一天,我们将检讨起从前对她的不解、不敬,深夜里神经微微颤动,和着她当年在讲台上微微颤抖的频率。想要了解她的近况,却早已遗失她当年留下的邮箱地址;想要回校看望一诉悔意,却隐隐害怕只能推开一扇落满灰尘的门。
于是,多年之后的多年,当我们拖拽着自己的孩子参观美术馆时,当他或她指着国画大吵大嚷说画得不像时,我们会正色,学着她的口气朗声道:“你要明白,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国画之妙境,正是在似与不似之间。”
在明悉了所有的道理后,在惭愧着所有的幼稚时,我们默然转身,终于也要去做那个孜孜的摆渡者,从此岸,至彼岸。渡吧,等吧,总有一天,他们会明了。
下课铃终于响起,我却险些流泪。
【点评】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孩子的文学功底。文章稍作一些转变,就能写成一篇《这里是属于我的世界》。也就是说,老师的课堂,是我的艺术世界。文章只要把重点放在自己如何从老师那里汲取文化素养,逐步提升对艺术的认识,就能很好转成一个中考满分作文。
4.靠近
张*澈
因为靠近了京剧,我读懂了华夏的五千年历史;因为靠近了京剧,我走进了民族的文化积淀;因为靠近了京剧,我触碰到了这被淡淡遗忘的灵魂。
和同龄的大多数人一样,以前的我一直在排斥着京剧。听那咿咿呀呀的声音,并不怎么生动的对白,几欲让人昏睡的曲调,无一不让我觉得它不属于我们这一代。它没有电子乐的激情,没有轻音乐的安静,也不似流行乐那般抒情。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有一天会靠近京剧,接触京剧并品味京剧。
家中的妈妈是个戏迷,在她看来,我也理所应当的热爱京剧。所以每当我在京剧响起时痛苦的表情和捂耳的动作总让她十分不解,我也曾从她眼中望见过无奈。她似下定决心似的要让我靠近京剧。于是,早起后的音乐换成了京剧,晚饭时的背景音乐也改成了京剧,甚至写作业时,房间里也弥散着悠悠古调。这些那时的“悲剧”曾引起过我的抗议,也曾引发过无数次的争执。可是渐渐地,我妥协了,不应该是我已在潜移默化中靠近了京剧。
是的,四周无时无刻飘散在角落中的京剧曲调,最终还是让我靠近了京剧。因为靠近了京剧,耳畔的曲调便不再刺耳难听,我安下心来聆听时,一种独特的铿锵之感使我位置陶醉;因为靠近了京剧,我便会用心听每一句的唱词,用心地品读每一句,久而久之,我品味出了唱词中的精致与巧妙,韵律与内涵;因为靠近了京剧,舞台上的人物不在杂乱无章,我看懂了老生的沉稳与大气,我看懂了青衣的水袖轻拂,眼波流转间所传达的绵绵情意,我也看懂了那隐藏在花脸后的英雄豪迈的气概;因为靠近了京剧,我渐渐理解了每出剧的人情与世故,我会为《三进宫》中的两位忠臣暗暗叫好,我会为《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的选择而揪心,我会为《武家坡》中王宝钊的守节而心生敬佩……
靠近了京剧,才能品出其中不曾发现的美与真谛;靠近了京剧,才能读出其背后的民族灵魂,国粹蕴含的深情。
【点评】文章关注京剧,从京剧的去掉,到京剧中的人物来展现。中考前我给的意见是层次还不够深入,建议增加对京剧大师的理解,最后写出对京剧艺术的思考。文章稍作改变,就可以写成一篇很好的《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文章可以扣紧京剧如何陶冶她的性情,如何提升了她的境界。这样写,就能成为考场的佳作。
5.靠近
王*今
大年初一逛庙会是我从小到大最着迷的事。地坛庙会像是有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力量吸引着我,牵引着我,使我迫不及待地靠近。
随着典仪官高亢地唱出“燔柴迎神!”接着八音齐明,鼓乐奏响,拉开了地坛庙会的序曲。
小时候,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左手举着大风车,右手拿着糖葫芦,为了占有有利地形,早早地便候在了方泽坛前。“祭地要开始了”不知人群中谁喊了一嗓子,只觉身后游客蜂拥而至。“起驾”随着身着祭祀盛装的“皇帝”一声圣谕,伴着中和邵岳文武有官缓步登上方泽坛,行三拜九叩礼,祈求地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仿佛被勾去了魂,痴痴地远望,那时手中风车清脆地响着,才知道原来古人是要祭祀的。
后来邀三五同学同逛。我们每个人抱个巨大的生肖兔子,穿梭在木偶戏,皮影戏,二人转之间。转到拉洋片的小洞洞里瞅上几眼,随着抖空竹的比划两下,在做到说书人的小凳上听段《封神演义》,那叫个心花怒放,忙的不亦乐乎。
方泽坛北门,随着铜铃哗啦啦地响个不停,那闪耀幡人一个金鸡上架把中幡抖动起来,抛向空中,待其落下再用头顶住。观众便似潮水般涌来,叫好声喝彩声掌声连续不断。还没待我站定,斋宫那边便传来了老北京的吆喝:“玫瑰多,桂花多,玫瑰枣儿给得多,桃浦杏脯,玻璃粉,胡子糕咧酸梅汤”。接着“虎啸猿啼,鸡鸣犬吠”那是口技艺人精湛的演技。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化遗产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我卷入,我在其中畅游,久久不能自拔。我感觉我又离它进了一步。
初三这年干脆一个人拿相机独行。
远处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近处京味浓重的爆肚,咋灌肠,炒肝。我将相机对准硕大的龙嘴铜壶。穿马褂的伙计左手托着油茶面的茶汤碗,右手抬起壶柄。顷刻间,滚烫的开水“咕嘟嘟”地冒着白蒙蒙的热气伴着相机的“咔咔”声响彻云霄。我第一次感觉我离它是那样近,简直触手可及,那声音回荡在我的耳中,萦绕在我的心头。怦然心动,好想再进一点。
我终于明白,那吸引我让我着迷让我靠近的不仅仅是庙会,更是那千百年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愿在靠近一些,我愿将它传承,我愿让它在未来的舞台上奏出更雄浑的高音!
【点评】文章能很好展现庙会的特点,从祭地的仪式写到庙会的技艺,到小吃,对庙会的展现很到位。中考前,我给这篇文章的意见是:文章的层次仍不足,因为文章结尾要引向对民族精神的思考,那么,文章在最后应写出庙会的每一种东西里边蕴含着怎样的民族精神,这样,才能自然引出。这篇文章,只要将重点放在“这里是属于我的世界”,点出庙会文化是如何形象了她,如何形成她的文化世界,效果就会非常好。
6.靠近
马*然
“这不仅是一座都市。”当旅行车缓缓靠近伦敦,我心底如是说。不知多远处,尖顶教堂的钟声敲响十九下,仿佛告诉我,我在靠近一个时代。
我立在红色双层巴士车顶,靠近着这座城市一条条跳动的血管。大红大紫的晚霞从火烧的天边洒下,大本钟古铜色的装饰纹样闪烁金光;国会大厦虽称“大厦”,哥特式的塔楼、尖顶却染上夕阳光晕。而应合着的,却是泰晤士河上豪华的邮轮,高大的“伦敦眼”亮起七彩的霓虹。这就是伦敦吗?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全球最大金融中心,还是铁艺招牌与老爷车随处可见的化身?我不解。我渴望继续靠近这座都市。
我在街角化作一抹渺小不过的剪影,静静行着注目礼,企图离这座城市的心脏更近。那是在马背上的骑警巡游着柏油大路,如风掠过,只听得马蹄声碎,维多利亚女皇64年辉煌再现;那是头顶厚重熊皮帽的卫兵迈着一丝不苟的步伐,叩响滑铁卢战胜的节奏;那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欠身轻抚圣保罗大教堂曾有过弹痕的地方,二战的火光闪过,而这里,是火焰中飞舞的凤凰再度升起的地方。为什么早已泛黄的记忆会与时代一同走来?为什么虽旧尤荣的历史能够在这里重演?伦敦不像一座城市,它是一部城市史。
我在散步的中年人和放学路上的孩童的注视下,蹲下身,细细摩挲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冰凉的触感,我在靠近这城市的脉搏。“这里像奈良。”我埋头低语,同伴不解。眼前石块随意的纹样与之重合:和服与时装,樱花与霓虹灯,神社与汽车……我聆听着鸟鸣,思考着学业与父母的事业,与身边的梅花鹿和日本老少一同虔诚跪地,双膝下冰凉的触感一如今日,仿佛沉淀着百年来一切一切雨水与泥土的气韵。心,在靠近大地的一瞬沉静。这样的土地,这样的人们,我的祖国曾有过,但已然不是现在。这是历史另一面的触感,不仅仅是源自心底,而是在时代的表面被一轮又一轮地感受下去。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角度,能够直观地靠近历史;轻柔地碰触,便会被时光的洪流裹挟。一座城市需要这样一个角度,能够在毫厘间还原它灵魂的全貌;不是在高楼的拔地而起与GDP数字的不停增长中就可以被替代的,那是我们作为回首者靠近文化的锁钥。
靠近一个都市,就要靠近它的文化吧?我从不曾苛求北京古城墙的砖瓦、四合院老胡同八臂哪吒的痕迹,但我为未来的一代又一代祈祷:如果你们还有机会回顾北京城一切的一切,请你们学会俯身,靠近她的心脏,把她的故事传承下去。
【点评】这篇文章的层次感很好。抓住伦敦的景象,伦敦的生活以及伦敦的思考与领悟来写,文章很有深度。
这篇文章,只要稍做修改,例如,将文章中的“我”,换做“她”,写她给我寄来伦敦的相片,而后我想象她在伦敦的故事,文章就能非常妙地展现第二个题目。这样写,甚至可以在中考中拿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