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
文章,缘感而发。譬如,大街上,电视前,聊天时,多会巧遇某个现象,以致你赞叹、嫌恶、或者哀伤。当此时,情动而文生,情动而气力毕至。若当时纸笔在前,则内心褒贬于字里行间淋漓尽显矣。
而写高中议论文,由于规定了题目,或给了相应的材料与范围,由此,许多学生误认便是写应试死作文,故写作前,心里抵触。缺乏写作兴趣,分娩出来的文章要么夸夸其谈,要么单调乏味,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况且,学校中,多数老师不写作,对议论一知半解,不可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议论文。因此,高中议论文,成了大多学生的梦魇。即便那些善于掉书袋,纵观古今,包罗中外的莘莘学子,写到最后,也甚觉议论文无趣,进而对写作丧失了念想。这导致许多人一生中与文章彻底无缘。简直就是一个中国式的悲剧!
那么,如何才能写愉悦心灵,甚至让人大呼痛快的文章呢?
接下来,我就议论文写作,谈谈体会。
一.寻找触点
所谓触点,就是引发你感慨的点。写文时,要将眼前材料视作现实发生的现象。要有眼前感,现场感,这样,在批驳、说理时,才能情融其中,才能缘情入里,褒贬有的。这样,文章才能打动自己,进而打动读者。
寻找触点,需分析材料。找角度,不能断章取义。应是细看现象,思考触点。要分析归纳对象特点,比较异同,联想延伸,全面思考,而后,从整体上得出看法,进而写作。
那么,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后,是否结论就是文章的论点呢?
例如,分析中美文化之后,学生容易得出美国胜在创新,我们胜在历史悠久。因而,学生容易得出写作方向,即如何传承文化。但仅以传承为在作为论点,则流于泛泛,不易出亮点。那么,得出可写传承之后,又该往何处去深入?
二.角度的深入
所谓深入,就是沿材料归纳观点,在第一层思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挖掘角度。
下边我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如何将观点纵深。
在第一周课堂作文后,我发现,学生提出的观点大致如下:
⑴发展不宜太快,文化应慢中前进。 (传承的特点)
⑵用“拿来”方式,发展中国文化。 (传承的方法)
⑶走适合自己的文化之路。 (传承的特点)
⑷静心传承,避免浮躁的灾难。 (传承的态度)
⑸把文化融入身边的生活。 (传承的方法)
⑹学会再造,实现文化创新。 (传承的方法)
⑺文化传播,不妨反渗透。 (传承的方法)
⑻融合终可致大成。 (传承的方法)
⑼文化之责,责在吾辈。 (传承的对象)
⑽保持特色,不盲目随波逐流。 (传承的特点)
⑾文化,不应顶礼膜拜。 (传承的态度)
⑿应重视文化的力量。 (传承的启示)
……
以上角度,都讲传承,但,所写文章,却各有性情。正因为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才产生了独属自己的观点。
推敲以上角度,不难发现,确定方向是“传承”后,我们可从对象、态度、注意事项、方法等方面去进行引申,这种引申,很容易找到可用角度,进而提炼出最想表达的观点。
当然,引申观点,不可随意,须符合材料的范围。
例如,观点⑴讲传承应慢,是对比中美文化因素后得出的。美经济发展快,成就娱乐文化。但其背后,有诸多不良恶果。而我国,亦大跨步发展经济,会否也产生同样不良影响?由此产生我们自己的文化思考。
又如,观点⑶讲传承应适合自身。美国发展,在于找到适合的文化之路,而中国,也必如此。国情各有不同,因此,不必照搬美国的成功方式。
综上,观点需引申,引申需符合材料范围。
那么,确定好观点后,又该如何行文呢?
三.确定论证思路
议论文,重在最终说服的效果,即将观点放入读者内心里、灵魂里,以引起强烈共鸣。而论证思路,就是在确定论点后,预先安排说理层次,以验证并达到最佳说服效果的过程。
也就是说,写文章前,借由材料联想到的事例,名言,比喻万千,但那些是可用的?又该怎么用?试以观点⑽为例,进行说明。
观点⑽:“保持特色,不盲目随波逐流。”确定角度后,可综合许多因素来写文章。如,美国的现象,中国的现象,其他国家的现象,中美的不足,保持特色的意义,什么是文化,什么才是文化发展,有哪些名言,有哪些譬喻等,将在我们脑海中形成,那么,先写哪一个呢?
安排顺序,人各有思考,只要能形成最佳说服效果即可。例如,我先分析美国的文化符号,而后分析,说明它正因保持特色而成就;而后,分析中国上榜原因,也因保持特色;而后,讲述当前中国模仿西方的浮躁现象,并分析结果,进而讲“保持特点,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引出特色的作用,保持的意义等等。
安排顺序,先后并不重要,例如,开篇先讲文化的意义,再讲中国文化对当前的作用,再讲述美国保持特色,再总结保持的重要性,这样写也不可。顺序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清晰,在行文中有条不紊,不至于顾左右而言他,破坏整体感。
以上,是前两周批改完作文的一点见解,与同学们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