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的国思 > 国思教研室 > 教研成果 > 正文
教研成果

2010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凝聚”的解题思路

时间:2014-07-20 10:30:22来源:国思语文发布:国思访问:
  林楚拥老师

  乍看到这个题目,不禁微笑了!

  中考前,我给学生猜测的题目是:“自豪,只因***”,同时,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宣武区一模的题目“我们”。为何,因为从最近两年中考作文题目看,往往都紧跟时事出题。08年的作文题目是“向前,向前,向前!”因为发生了雪灾,发生了地震。09年的题目是“***并没有结束”,是一种告诫与提醒。而今年,台海关系的好转,世博的成功,很多方面都在昭示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因此,在解读“我们”时,我重点要求学生理解两点,一、我们做了什么事;二、对“我们”的理解与看法。而“凝聚”,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我对今年所带的学生充满信心。这个题目,看似容易,实则容易写得空洞,以下谈谈对这个题目该如何处理:

  作文题目:凝聚

  一、解题:

  放到不同领域中,看看有什么内容可以写。

  1、亲情:写家人之间相互关爱,和睦相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力量,独特的魅力!

  2、班级:写同学之间如何互帮互爱,建设一个班级,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展现。

  3、学校:写法与写班级类似,可以通过几个侧面来谈对学校凝聚力的自豪感。

  4、抗灾:以“多难兴邦”为主题,可以将雪灾,地震等多方面的事情来谈对民族的理解。

  5、统一:谈两岸关系的升温,谈海峡两岸的文化,政治,经济来往等。

  6、成就:可以从奥运会,世博会,甚至即将到来的亚运会来谈中国的民族凝聚力!

  7、体育:任何团队的体育竞技方面都可以写凝聚,聚沙成塔,滴水成海,可以写运动员的拼搏努力,形成了一个团队,形成了一个民族最终的骄傲。当然,写当今正在进行的世界杯也可以。

  8、历史:可以列举历史中民族团结合作,抵抗外来侵略的事例,纵横古今来谈凝聚的重要性。

  9、文学:既可以选择个人,也可以选择多人来展现。例如,写《史记》的司马迁,写《徐霞客游记》的徐霞客,著述《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凝聚了多少个人的心血;又例如,编撰《四库全书》,《康熙字典》,甚至一本简单的中学课本,又该凝聚多少人的心血。

  10、建筑:扣紧“凝聚”中“和在一起”的意思,也可呈现出许多不同的感觉来。例如奥运的建筑,世博的建筑,中国的诸多古建筑,谈建筑之美。

  11、绘画:可以列举绘画史上的诸多名画,来谈画家的付出。

  12、风景:山水正是凝聚了每一分美,才最终成就博大。用这种方式,即使写一篇游记也游刃有余!

  将一个题目放到不同领域中,领域众多,涉及的内容各异,自然就能解出无数可选择的角度。用这种方法来解题,效果非常明显。

  二、文章的构成

  本文必须由两个部分形成,一是体现凝聚的事情,二是对凝聚的感受与理解。

  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解答则可。

  例如,写班级的凝聚力:

  可以举运动会,辩论会,合唱比赛,拔河比赛等等场景来描述。既可以谈这些活动如何改变了一个班级,如何形成了凝聚力(也就是说从原来的一盘散沙到后来空前的班级自豪感);也可以谈凝聚力体现在哪些方面。两者可以互逆,归纳也可以,阐述也可以,这两种方式都能轻松写出一篇好文章来。写作时,只要注意叙事时,情节要充分,细节要充分,同时,再将自己对班级的感情与理解,化为“凝聚”词语的表达,自然就可以了。

  再例如:写民族的凝聚力

  这类题目最容易写得很空洞。例如在写汶川地震时,要扣紧一呼百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其中的“百应”与“八方”,就是你作文内容应该细致呈现的地方,倘若没有这些内容,而空有一些议论,这篇文章仍旧很难拿高分。写文章一定要注意内容的充实与立意深刻两方面结合,这样才能在中考中考出很好的成绩来!

  三、友情提示

  从这几年的中考以及模拟题目看,很明显在说明一个趋势。出题越来越活,许多题目用议论性散文,抒情写景散文都能轻松解决。但在这方面的训练上,北京诸多学校明显是滞后的,而且,还一再告诫学生中考中不能写散文,应该仅仅扣紧一事一议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会给考生中考带来很大的伤害。

  纵观诸多学校的备考,基本上都要求学生写身边的小事,而且严禁学生写散文,甚至议论文。而后,以中考不可以写散文,不可以写议论文的论调来假传“圣旨”,动辄“中考要求”“区里教研员要求”等等。我很难一一分辨其中的真伪。但是从一、二模作文出题上看,却带着很明显的教改痕迹。例如: “春满心田”; “***的魅力”;“***如此动人”;“***的歌声”;“***点亮了我的眼睛”;以及今年的作文题目“凝聚”,无不在说明着这一点。

  许多教师所谓的经验主义,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既耽误了学生,也愧对自己的身份!

  以上建议,希望对新一届的初三学生,以及后来的初中生,能够有所帮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guosiyuwen.com/guosi/guosijiaoyan/jiaoyanchengguo/2014/0720/578.html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