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高三

《谈底色》高三命题作文

时间:2025-04-12 11:13:31来源:发布:访问:
谈底色
作者:金*钧
       山有云为底色,所以有厚重之姿。海有天为底色,所以有广阔之形。人有心为底色,所以有万物之灵。
底色,应是一个人在年幼时的第一笔色彩,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坚实温存的那一面。底色,就是人的三观,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与理想。
       随波逐流,这从不是青年们应有的底色。当今社会,我们却越来越不重底色,反去观人外表。我们很喜欢去以分数与简历去评价一个人,我们也乐意去关注一个人的衣着外表,我们最重视一个人表面三言两语。正如纪德所言:“借芦苇的摆动我们才认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更重要。”可在这个唯一底色就是利益,人人的出发点都是利益与物质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点,人人都仿佛是在为自己而生,却实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是为利益而生。《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先祖是和唐伯虎赴京赶考,被冤枉成舞弊的徐经,那个时候的文人都热衷考取功名,而徐霞客却热衷游山玩水四处游,从而写出中国地理第一本专著。青年们,我们不应随波逐流,我们的底色从不是利益,我们应走出自己的道路,我们的青春底色,是奉献青春的奋斗。
自私自利,这从不是青年们应有的底色。雷锋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可以说奉献就是他的底色,正是因为奉献才成就了雷锋。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应止步于此。当我们以奉献为底色,以青春为原料,所换来的,不应仅仅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千古佳话。我们所应追求的,是“雷锋精神”。奉献成就了雷锋,那我们便应以我们青春的底色成就“奉献精神”。我们要奉献自己的善心,我们也要奉献自己的青春。
       自我沉沦,这从不是青年们应有的底色。当代青年们的底色是暗淡的:“佛系”、“躺平”、“摆烂”等靡靡之风盛行,可以说当代青年们的底色就是以家财为后盾的物质之色。一个青年应有的底色,是砥砺前行之色:戊戌六君子,为开民智无惧牺牲;《觉醒年代》中的先烈们,为求共和不计个人前路;抗战时期的战士们,为民族谋生存,又何时考虑过自身?今日之新中国,就是这一批批新青年用自己青春的砥砺之色,在江山与人心中刀削斧凿出来的。砥砺奋进之色,必然是革命的红色。这红色是烈士的鲜血,是近代屈辱的血泪,更是青春本来的底色。
       青年的三观,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与理想的表现,而应以我们的行动体现。
       青年们,古人以素绢为底色,在绢上作画,今日我们为新时代新青年偏要在这红色大旗上落下自己的青春!

       评语:(46分)文章的整个结构层次是非常清晰。从三个反面层次,也就是随波逐流、自私自利、自我沉沦来引入三个正面,这点是很好的。但是这三个层次的说理不是很流畅。一方面文章要注意的是,正反方面要对应得上,对应议论的重点要突出,另外这三个方面共性是什么?折射出一种怎样的一种价值观?所以在分论述以后,总论述方面还需要再更进一步。
 
谈底色
作者: 杨*潇
       孔子曰:“绘事后素”。此观点同样适用文学领域。凡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将“对人类最深沉与广泛的悲悯”作为“底色”。
       悲悯,即为对人性怀有和光同尘的慈悲。《金瓶梅》中,没有一个人是百分百善良或天真的,作者佛眼低垂,要求我们理解和欣赏一个处在某个特定时刻的人,即使在我们批评的时候,也能够感到同情。其体现了同为人类的反思,这包括了对人性里恶、淫、痴的悲悯,但不绝望,也包括了对人性里爱、善的坚持。
       悲悯的底色表现在对现实困境的承认与如实反映上。庸俗的作品会为读者提供道德的说教抑或给出解决冲突元素的方案,然而,殊不知这种说教与调停终究是无法面对现实的怯懦。伟大的作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以悲悯之心而非偏执的道德洁癖去叙述,因而是深沉的。《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通搏斗终于战胜大鱼,然鱼却在拉回时唯剩一副空骨头。海明威表述了成败间互相交融牵扯的复杂关系,而非单纯给出“老人虽败犹荣”的狭隘结论,读者于是随他思考,《老人与海》便在此未知结构间徘徊,获得了伟大。《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有目共睹,然二者一个多愁善感、一个心猿意马,这种精神占有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消受的琐碎与麻烦又该如何维持呢?悲剧便无可避免地诞生了,对此毫无调解的可能,唯有怀有悲悯之情——无可避免的悲剧才是伟大的悲剧。承认这个世界的未知、无解与不完美,正是其悲悯底色的外现。
       悲悯的底色还体现在它的取材是对现实处境的直接提取。庸俗的作品则试图用文字设定的限制而非生活情景的提取来编造两难未知结构,使读者无法发生切身的共鸣,因而弥足的造作虚伪。任何读者在伟大的作品面前,都会被其打动,换言之,在阅读它时无法保持“安全”,从人物的命运悲欢中获得冷暖的体验,将作者的悲悯挪移至读者的悲悯,这体现了伟大作品的广泛性。两难与未知结构取材于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会对其中剪不断理还乱的两难同样感到痛苦与费解,因而具有可打动人心的潜质。读者正是从现实中直接提取出来的的未知与两难当中,感悟到悲悯的底色,触摸到了伟大。
       反观平庸的文学作品,失去了应作为底色的“悲悯”,使读者情不自禁的产生单纯的道德判断,所谓“合乎道德的厌恶”;似乎不必多想,只需跟随作者给出的结论,抑或满足于调停的两难,在作品外以安全的姿态居高临下。这样我们便会失足于狭隘的道德审判、以傲慢之情凌驾于两难之上而编造出一个充满谎言的结局,且无法被作品所打动了。
       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或文艺批评时,也应对人性怀有和光同尘的悲悯。真正的道德,不是仅仅遵守社会的规定,而是需要勇气的,是有力而能够深深感动人的。拥有德性,需要对人之为人拥有深刻的自省与内观,缺此,则侈谈对自己、对他人心怀慈悲。

       评语:(50分)文章整体上来讲,这次能够紧扣住悲悯的底色,以悲悯作为底色,论点很明确,说理也很有层次。从第三段谈到悲悯的底色表现在对现实困境的承认与如实反映上,然后第四段谈到悲悯的底色还体现在它的取材是对现实处境的直接提取,进而去谈到反面的文学作品失去了悲悯,说理非常清晰。那么在谈到平庸的文学作品或者错误的文艺评论,它们缺少了应作为底色的“悲悯”,需要更进一步去表达。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在文章第二段,本来是谈的伟大作品里边往往有对人性怀有的慈悲,但是仅仅用一个作品《金瓶梅》放在这里不够,能不能用两三个小例子,然后去谈背后的共性,不要单一,突然冒出《金瓶梅》有一点突兀,再推敲一下。


谈底色
作者:朱*琪
       孔子曾言:“绘事后素”说明了画底对于绘画的重要性,而如今底色已不再专指绘画一道,而更多的是指向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的色泽,这些底色也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因此选择与保护自己的底色便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自己的底色,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底色的选择中,所谓“好”的底色,便是我们人性中的光辉,譬如仁义、礼孝等儒家思想。这些思想根植于我们社会与每个人的核心中,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与发掘,并明智地拣选,主动地利用。而非像如今的社会中,那些未来一己私利去从事各种违法行业,为了蝇头小利而不惜大肆毁坏自己的底色,但它们最终还是被法律所逮,为万人所唾弃。故由此观之,底色之于我们,便如土壤之于植物、水之于鱼。若无好的底色,即仁孝之属为我们指引前路,终究只会一事无成,甚至于家破人亡。不仅如此,更能从中窥知我们更应主动选择,而非被动被社会的染缸使我们被动接受。昔有孟母三迁,最终使孟子在仁孝的土壤里开出礼之花。因而可知,主动选择“有道”之人之石攻己之玉,更能使别人的良好品质填补自己的不足,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底色的态度。
       选择底色的同时,对于那些深植于心,洗尽铅华后所留存的那些色彩,比如仁义道德等更应该被保护。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便是人们自身心中对于真理,对于自身礼仪的看法很容易被他人所影响,而最终失去本真。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流极度膨胀的今天,各种或真或假,或善或恶的信息交织在一起,更让我们的本心难以保持无垢。因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护自己的内心的底色于道义,不为外界各种因素所改变便显得尤为重要。“心如琉璃,六根清净“的前提便是需要我们去鉴别信息,去“择其善者而从之”,将广泛的各类信息加以甄别,从其中提取有利的能保全自身德行的言语,以达到保护的同时还能反哺自身发展。
       选择底色,保护底色后,至关重要的是用底色创造价值。若仅仅明了仁德,而不以仁德教化众人、去创造价值,成为社会的柱力,莫不是只如空壳一具,毫无人生价值可言。
       故综上所述,底色的选择与保护是我们立于这个时代的两大基石。若无底色,便无人生;若不保护,何谈未来?因此做到这两点,便能扶摇直上,为自身、为社会创造自己的价值。

       评语:(45分)条理清晰。但是说理的过程中有些绕,需要一个论断一个论据这样写。

谈底色
作者:薛*
       底色,作为事物发展的基底,起着奠定事物属性与发展方向的作用。绘画时的底色影响整幅画的色调,诗歌创作时的底色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底色在各种领域都起着重要的基底作用,在教育领域,底色的塑造尤为重要。
       教育的底色是什么?教育是严谨而开放的。教育的严谨在于其本身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栋梁与人才的使命,这意味着任何人对待教育都应予以认真而严肃严谨的态度,以确保国家人才的选拔真正有助于国家、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开放在于其与时代共发展,时代的发展始终在飞速进行着,故教育也应不断随着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这就要求教育抱有兼容并蓄的态度,学习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延伸发展时代所需的领域,培养符合时代所需的建设型人才。
       在明确教育严谨而开放的底色后,要以正直而包容的态度来塑造底色。一方面,正直而严谨的塑造底色,应牢记教育初心,坚守教育底线,维护教育公平,应杜绝将名利掺杂在教育中,从而使教育保持其目的的单一与纯洁性。曾在教育界引发一定轰动的山寨“叶圣陶杯”,以虚假的形式碰瓷正规的作文大赛,既损害了青少年对作文比赛的梦想,也影响了“叶圣陶杯”的声誉和权利,扰乱了教育公平。山寨赛事能吸引家长的盲目报名,也在于家长一味的追求孩子简历上的光鲜,企图用各种竞赛和培训填满孩子的时间,而忽略了最好的教育应是以正直的态度引导孩子真实的成长。另一方面,包容而开放的塑造底色,应以兼容并蓄的态度看待教育,应结合时代所需及时完善教育,不应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近日,清华大学开设了一门“摸鱼”课,这门课程没有期末考试,核心目的是让大家收获摸鱼小技巧,提高学习效率。看似随意的课程,实则巧妙地为当下教育界弥漫的“内卷”“焦虑风”提供了缓解途径。所谓的“摸鱼学”,更接近于积极心理学,通过科学而正面的手段,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让他们在自我放松中提升学习效率,得以在紧张而压抑的教育氛围中,获得心灵上的放松,更有助于在学业上取得成就。由此观之,教育的包容和开放结合社会具体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促使问题转为学生发展动力,为国家建设可塑型人才。
       在严谨正直、开放包容的教育之下,还需以热爱和责任作为教育的前行动力。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担当意识,便背离了教育的底色,促使教育的反向进行,如豫章书院、“电击疗法”等违背伦理道德与教育理念的现象,是教育的加害者,教育界的耻辱,终将被取缔。
       教育是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根本途径,坚守教育底色,不断巩固与发展,培养出满足时代与社会的需要的人才,是教育领域的责任。

       评语:(44分)文章的角度很明确,能够围绕教育领域里头这个底色的塑造尤为重要,进而去谈教育的底色到底是什么。很好!文章第二段在谈教育的意义,那第三段应该紧跟着这个来谈。就是教育应该有怎样的底色,比如要牢记初心,坚守底线,维护公平等等,这个才是我们的底色,而这些东西能够塑造什么,能够带来什么?所以这一段表达有些偏,没有紧扣住谈底色来谈。角度很明确了,但是在扣这个观点的表达还有点不够。

谈底色
作者:李*岳
       有素绢一张,染苍则苍,染黄则黄;有美画一幅,以赤为底,则满纸尽朱。底色,作为画中底层的颜色,奠定了一幅画的基调,若比于人,则是一个人的人格,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所言所行,与对万事万物生发的所思所感。对于教育者,其之底色尤为重要。
       底色影响着油画上所画的花卉等图纹,比之于教育者,则是影响着其教学的成效。师之底色当是柔和的,如清流的淡蓝色,让育人的过程若涓涓细流,得以耐心地而且不息地打磨学生的品行,则较之烈火烹油的教学,更能立德树人。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以使鹅卵石趋于完美。”温柔如春风化雨,表现在给予学生尊严的同时教育,这是老师面对偷钱的学生时,只言“是谁给我多找了三块钱”,便可让学生面红耳赤,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同时让学生记忆一生。教育者当有着柔和的底色重要,有着积极进取的底色同样不可少,这让教育者能够身先士卒。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如张桂梅般与学生共同早起拼搏,或与学生共同立下超越实验班的目标,都如火焰一般,点燃学生的激情。这可见底色在根源上影响着所言所行,这正是孔子“绘事后素”之理。
       但底色所影响的,不止是画面上的花草树木,人生的所言所行,底色本身便可以呈现出画面的意蕴,对于教育者,则是其人格决定其能否树立一个良好的师者形象,是否当得起表率。若教育者之底色是奉献的,则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如夫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则其师者之形象自然高尚;教育者之底色也宜为朴素的,如司马池一生用自身简朴的家风教子,纵使客人来也不奢侈,如此之表率方造就了司马光;教育者之底色又当是求真的,此可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如钱氏家族长辈都保有科学探索精神,育得了在科学界举足轻重的“三钱”;教育者之底色也当是胸怀天下的,如梁启超自云“不求富贵但求人才”,以家国人才之需为先,于是梁家子女多有踔绝之能,英才从外交家到数学家再到诗人络绎不绝。当教育者以奉献,以朴素,以求真,以心怀天下等纯正之品质为底色时,则自然有表率作用,于是师者自然庄重,师者自有威严,生之所学自然牢固。
油画的底色自然不止一种,适当的杂色可以有,但若色彩纯度不高,则油画不再明快。此理对于教育者,则是自我         与私心当然可以与美德共存,但人格的纯粹却绝不能失。当看到量子波动阅读的骗局欺骗了心灵,利用家长的焦虑心理去欺骗,则如物欲的底色玷污了画面的洁白;又看到辽宁省物理竞赛学校公然向学生提前透题,物理教学的求真则被功利销毁;当杂色让底色不再纯粹,则教育者也难以立德树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底色是根,是源,是心的颜色,是灵魂的模样,影响人的行为,塑造人的形象。只有以纯粹的良好的底色去教授,去影响,去以身作则,这幅名为《师者》的油画方能鲜花绽放,使人敬重,色彩明快,画风纯粹,师者才能如春蚕,如蜡炬,立德树人。

       评语:(44分)文章能够很明确地围绕教育者的角度来谈教育者的底色。从教育者底色的柔和,从他柔和对待学生的循循善诱,讲到了底色里边的柔和,其实是他教学的一种方法方式。柔和的背后的根本到底是什么?还是没有推到背后,只是谈他的行为上面比较柔和。第二个部分里边谈到底色的影响,是作为教育者的一种表率,应该一句中咱的底色,这种底色会产生什么样影响。可以谈教育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家庭的教育者跟学校的教育者,他应该具备有什么样不同的底色,二者的共性又是什么样子,要分清楚教育者到底是什么,这个对象里面还不是特别的明确,你好好推敲!

谈底色
作者:王*洋
       孔子的一句“绘事后素”,白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油画的一遍底色,整幅画的意境应运而出。底色对整体的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决定作用。
       现有白色的底子是必要的,因为白色即是白色,不是纯粹的无色。荀子曾说人性本恶,弗洛伊德也有生的本能、死的本能之言。若是没有白底,人很可能流露出的是体内潜藏的兽性,而并非善与仁。只有当人理性化之后,尊重人权之后,才会以此克制住体内的兽性与贪欲,以道德为底色,在自己生命激情的底色中,开始了属于“人”的“绘事”。
       素绢一张,于其上只有花一朵,只有三两点五彩花纹即可。理性化之后,认识到自己并非世界中心的人们早已放弃了奢望:人不过就是万千宇宙中的一粒沙。或许,得知真相的人们失去了信仰,迷失了方向,此时此刻应明白,人生不过是仅有三两点油墨的素绢一张,这才更是必要的。自大的人们总以为:满篇的烈火,姹紫嫣红的炽热,浮花浪蕊的紫陌红尘是自己的轨迹,才配得上是自己的生命底色。正当年,一味去追求自己幻想中的轨迹,一贯地追求夏花般的热烈,忘却自己生命本身应有的平淡素色。让自己目空一切只为花火,没有了素绢之底色甚至是底线。年老时,到头来,回首黄昏,不过是梦一场,追求的灿烂并未到来。
       如特蕾莎修女之意,此时,真正的贫穷不是画上寥寥几笔,而是,你的画上压根没有底色,连白色都不配拥有。所以,心存理性的我们,一定是要先明白,人生,如僻静小路上的野花,不是大红大紫供人观赏的,而是独一无二的,为自己而开,为生活本身而开。
由此观之,生命激情这一生命底色不是辉煌远大的目标,更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与空话。而只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本身。
       许多人说“望山跑死马”是带有嘲讽性的悲剧,可究竟为何评判他是不幸的?身后是笔直宽阔的道路,眼前是年少时向往的高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们看到他体力不支而跌倒,为他哀悼。殊不知他最后跌倒时的呐喊,是对世界,对自己,对初心还以激情的敬礼。轰然倒下,死在笔直的公路,死在自己的底色中。不知究竟不幸的是跑死的马,还是路边吃喝享乐,却幻想登上高山的浮华的人们。
       如若知道,人生本就是白布上两三墨点而已,究竟有谁能甘心,有谁能真正地像跑死的马一样,知道人生的真相,并无畏无惧为自己拼一次,为生命开放一次,这才是生命的底色。
生若林溪,日夜流淌,如白布一般,汩汩于人生,不应因他平凡地漫山遍野流动而轻视,而是守住这平淡却苍翠的生命激情。

       评语:(43分)文章谈到底色对整体的发展有不可否认的一种作用,我们要以白色作为一种底色,然后文章从几个方面去谈,这个这点是很好的。但是后面在议论的过程中,没有把这个层次很明显地表达出来。能不能列出用几个分段来表达呢?你的文笔很好,却用在哪里呢?往往用在去描述。你要去说理,比如我们为什么需要谦逊,以谦逊作为底色意义到底在哪里?根本原因是什么?那么这三者形成了一种怎么样的人生观?这背后的一种思考是什么?所以是你的文章在说理的层次方面依旧不清晰,再好好推敲一下。

谈底色
作者:颜*昕
       绘画中底色是最先会上的,颜色也是全画的奠基色画作完成之后,能看到底色的已少之又少,可以都说底色不重要吗?
       我们应选择好的底色,才能有更好的人生。
       有人选择以红色为底色,以红色传承,红色是勇敢,是奋斗。曾经的长征中,战士们翻雪山,过草地,一路艰险,死伤无数。确是他们勇敢,促使着他们前行,是他们的优良的革命精神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时间延续到今天,无数科学家在日日夜夜的研究着嫦娥,蛟龙等先进的科学仪器,使中国又一次腾飞,“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个人带动社会,社会又带动国家。能让中国如此蓬勃发展的,不仅是每个人厚积薄发,更是中国民族所传承的以红色为底色的渲染与坚持。
       也有人选择以黄色作为自己的底色,黄色是光,是向日葵,是坚持,是希望。张桂梅在学成之后,又毅然决然的回到乡村,为乡村里的孩子建成了女子高中,为贫困学生铺展道路,甘当人梯,乐于奉献,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用爱心和智慧点燃他们的梦想。在孩子们的眼中,她就是希望,是梦想,她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多的人生可能,为自己实现了更深更远的人生价值,对中国社会做出了贡献,为她的人生画作增加了更耀眼的色彩。
社会中也不乏有人悄悄选择了黑色为底色。在高校门口原本应支付八块钱一碗的米粉,顾客因欺负老人不会使用手机而支付一毛甚至一分。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即使他们有再多的学历,再高的学位,也遮不住人品信用这层乌黑的底色。
       红色和黄色常被我们称之为有用之才,他们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人们眼中的“英雄”,在悠远历史的社会和茫茫人海中,我们好像尘埃一样渺小,唯有做出贡献才能体现出个人的悠远的价值。底色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在社会中,我们应以选择好的底色,把不屈、乐观,勤劳、勇敢给社会,使中国的美好品德继续发扬,而不是做黑色的无用之才,甚至败坏社会风气。
       选择好的底色,成就你的价值,成就祖国更好的明天。

       评语:(43分)文章里能试着去分析,红色与黄色为什么是值得选择,背后的共性,这个点是非常好的,也就是去分析各个分论点。那反过来选择黑色背后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所以选择这个红与黄,它到底意义在哪里?它对人的一种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两者对比后,往里纵深方面还需要再进一步。

谈底色
作者:张*涵
       绘画创作中,第一层底色尤为重要,底色的着色往往可以决定整幅画作的呈现。于人生而言,内心的底色亦同绘画一般重要。窃以为每个人均应上好底色。
       内心之底色是一个人价值的取向。价值取向很难有标准评判优劣,但是我想每个人的底色也大抵有基本的正确颜色区分。于个人的角度窃以为我们应注重自我感受而非外界的评价与影响;应积极向上而非不思进取亦或萎靡消极。《红楼梦》中湘云的乐观直爽被人褒奖,因为她不为时任女德教化所约束,张扬个性洒脱超凡。自由之底色是她的魅力所在。于国家与社会而言,个人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的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的取向不能仅着眼于个人一星半点的私利,更应心怀华夏民族的公利。简言之,价值取向应从内心所向出发,追求怀揣的梦想、践行心中的家国情怀。
       可是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我想当科学家、太空人”的美好梦想,转而成为我想当富豪的“幻想”;越来越多年轻人将个人名利放在择业首位,而非祖国之需、个人所爱。这样的底色显然是不正确万万不可取的,因为他们只贪图了一时的利益与色彩,却丧失了整个人生整幅画作的大局。这样的心态更反应出人们逐渐丧失心中所爱。兴趣、梦想乃至家国都被利益代替,这样的价值取向何尝不是可怕的底色呢?
       扣不好第一颗纽扣,整件衬衫就会滑稽的扭曲起来怎么也扣不好。上底色亦是此理。有的人选择脚踏实地的大地灰,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追逐梦想,逐步登上属于自己的高峰,在灰色上展现出五彩缤纷;有的人选择志向远大的天空蓝,心怀鸿鹄之志,为祖国大业为心中的理想奋进,赋予蓝色晚霞般的绚烂。价值的取向会引导整个人发展中的一个个选择,一笔笔的着色,只有奠基好正确的导向才可以有灿烂的整体。如此底色,灿烂多彩,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坚持了内心所爱,是正确的底色。
       有人言,价值取向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这是强加于人的宿命论。私以为实则不然。艺术中有这样的视觉效果:同样的颜色,在不同底色的映衬下给人的感觉全然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会影响他做事的初心与意义。追求心之所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追求利之所向,自我感动,鬼迷心窍。可能他们在同干一件事,但是出发点不同结果相异,高下立判。正确的价值取向给人以源源不断的动力,错误的取向终究会因阴暗的底色而自我蛊惑陷入不归之路。由此可见,价值取向的底色必须上好,才可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孔子言“绘事后素”,愿每个人都可以绘制好自己正确的底色,在上面构造属于自己的缤纷。

       评语:(43分)文章中心论点明确——每个人都应该上好自己的底色,文章第二段所讲“内心的底色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你从几个层次去讲,谈到当今社会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底色,然后谈了失去底色的后果;后面又讲上好底色的人是什么样子,价值取向里有什么作用,有点儿绕。议论文的论点一定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每个人应该上好自己的底色,能不能从几个方面,每个部分详细来写,把你正面的表达融入进去,在你的几个分论点里有层次地去谈,然后再结合当今问题的根源去谈。不能一会儿正面、一会儿反面,显得结构有点儿乱,节奏也有些拖沓。要先明确分论点、明确正反,然后紧扣中心论点去谈。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