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高三

高三优秀作文赏析

时间:2025-04-12 10:41:35来源:发布:访问:
大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金*钧
       当仪仗队踩着礼炮的炮响,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在广场上回荡时,是震撼的整齐美。当五十六民族踏着山歌的旋律,此起彼伏的嗓音在空谷中回响时,是包容的参差美。
       审美,是在一种整齐的审美观之上,包罗万物的调和。
       整齐与参差本无不同,更是不分高下。可当下之社会,多数人却以自身的审美为立场,不加分说去攻击他人, 以追求那所谓的“纯粹”。我们因喜那整齐的震撼,而反对灵动的泼墨艺术:近来不少人将草书批为乱写乱涂,转而去临摹那一板一眼的楷书,却在自以为参透书法的同时,不知那笔画的省略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在参差错落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整齐的认知。更有人攻击那整齐的艺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第一个节目:击缶而歌,2008名武警小伙子整齐划一,双锤落下,发出的是最为古老、浑厚、整齐的声音。本是如此震撼的场面,却有人讥其为“广场舞”,认为是对于个人的抹杀。可他们又怎么知道,那整齐划一的动作之下有怎样不同的笑颜,他们又付出了怎样不凡的努力。
       可见整齐与参差不过是美的表现形式,美的是事物本身。而过分苛求整齐与参差就是将个人一己之意志强加于事物本身。
       盲目追求整齐与不顾一切的探寻参差,都是对美的扼杀。正是追求纯粹,人类短短的文明史上才有了那么多次的文化大清洗,焚书坑儒,捣毁异端,化身为文化的恐怖分子,美的刽子手。又是迷途于错落之间,在文化的交融中迷失了自我,“创造”出一系列所谓的亚文化,但原本的参差却变为了冲突与矛盾。当有一种文化与美远超于他人,又怎么不会引来模仿?而这不又是化为了整齐?
       什么才是真正美的文化与审美观?看山不喜平,山峦之美正是因为群山的参差不齐,而高山也不可能摆脱高原而存在。又如中华民族,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在统一的整齐之下,有了参差之长。哪个民族能没有自己的特色,而哪一种特色又不是中国的符号?真的审美,就是包容。就是要让所有的景色在眼前盛开,在远洋的巨轮上运载,在自己的心中默默留存。对参差不可打压,对整齐也不应苛求。
       各美其美,天下大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参差?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整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评语:(44分)文章能够谈到这个参差与整齐背后的根源和原因到底在哪里,紧扣住反面来发力,这点非常好,但是文章谈到反面,我们不能这么做,那反过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把个性与共性,把整齐与参差做到结合,如何使这个东西能够为我们所用,去创造社会的一种美好,在这个点上文章表达没有充分展现出来,有点浅。反面分析很深入,而正面分析不深入,这是文章出现的问题。

 
原律
 
作者:李*
       创作书法,字与字之间整齐划一的章法是基础,在其上更能展现或楷或行或草的挥洒;合唱音乐,按乐谱按旋律的统一是基础,进而共鸣出乐章,将曲调里独属于乐曲的美表达。不同的领域揭示了一个共同的规律:对于具有深厚底蕴的事物,整齐划一之美是参差百态之美的基础,它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参差百态之美,却也更好表达了参差百态之美。而律意为规则,表示约束,在诗歌创作中,它不限于平仄押韵,而是参差百态的诗词作品里的整齐划一。我认为在诗歌写作上,律的整齐划一之美可以让创作者更好的创作出具有参差百态之美的作品。
       律的整齐划一之美体现于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而这种美让诗歌更为人所接受,所欣赏,进而去揣摩其内涵,品位其中参差不齐的个性美。律讲究平仄,使人读来朗朗上口;律要求对仗工整与句式统一,给人齐整之感、让人心神舒畅。从徐志摩潇洒的雪花、山麓与幽谷、飞扬的方向里明白要他要奔向理想的远方,在风吹与依洄、迷醉和光辉里感受他的暗淡和心碎,这是整齐划一音韵美所带来的情调各异的唯美。再看诗圣杜子美,那是五更对三峡,鼓角与星河,江山对云雨,故宅配荒台,无一词不对仗,又是每一联字数统一,上下句间结构一致,这造就出了气魄,诗歌拥有了豪迈与磅礴,进而写自身命运的多舛,人生的艰难,更为人所感叹。律将大量的汉字整齐排列,于是诗歌拥有气势,那是众多文字的整齐划一凝聚而成的气势,在这种气势下,无论是表达激昂的心绪,还是塑造悲伤的氛围,都让诗歌的美感更能体现,让表达的个性之美更显鲜活。
       不止于文字与文字之间的整齐划一之美,律的整齐划一之美也是古今诗歌所用韵调与体裁上的整齐划一,这是一种更大尺度上的美,帮助诗歌更好的表达内心多种多样的情感,抒发灵动的个性之美。用韵平声则莫低昂,吟赏烟霞,归去凤池夸,尽显轻松愉悦的心情,歌颂杭州富庶繁华。这是源于平声的韵脚可以拖长,像料峭春风吹酒醒,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出超然物外、乐观豁达。而上声高呼猛烈强,千嶂里边声连角起,读来顿时紧张不已,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何等忧惹人心如刀绞。又有去声如毛主席的红烂漫、冲霄汉、齐声唤、同心干,全词统一去声韵,气势豪放,慷慨悲壮;而入声韵短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那是寒蝉凄切,冷落清秋节,却又能在短促中显出有力,表现出阳刚,如还酹江月,卷起千堆雪。千古以来整齐划一的韵字,既有韵字本身声调所具备的情感,又带着诗歌文化的底蕴,表达出参差百态的情愁。这又体现在句式上,四字的秋风萧瑟,五字的天气晚来秋,七字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句式的齐整带来了四言的古风,五言的清幽,七言的潇洒,抒发出别样的秋思。律的整齐划一携带着其本身具有的特点与千百年来所含有的底蕴,按律写诗是运用古人在声调与体裁表达情感上所总结的智慧,又是在与千百年来用同样声调、句式的古人共鸣,这样的整齐之美自然更能表达出参差百态的情感,抒发出个性的灵动之美。
       然而现代有太多所谓的“诗人”尚未登堂入室,便不顾诗歌的整齐划一之美,单纯地追求参差不齐之美,这若对已大成者如诗仙太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自是无碍,但若对象是新手者,则易出问题。从现代新先锋诗人的大作“天上的云真白呀/真的/很白很白/很是白”,到单纯的胡乱咏叹如诗人刘川用略粗俗的言语所讽刺的“把国宝级抒情诗人的啊改成呸,我爽死了”,再到贾浅浅诗中低俗的吐露。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其一便在它是用含蓄的独具诗性的语言来抒情言志。当参差百态的个性美的发挥未建立在整齐划一的诗歌美的前提上时,诗歌的美则更容易在不经意间被破坏,也便可能会沦为情绪的发泄甚至骚情的隔行文字,让人感觉换行即是诗。格律的整齐划一之美是宏观的,是针对一切诗的,凝聚着无数古者的智慧,初学者借此登堂入室,则可至少让所创作的作品不至于沦为过度的糟粕,再图个性之美更为合宜。
       拥有数千年悠悠历史,诗歌的内涵深刻,底蕴厚重磅礴。诗词之律所具有的整齐划一之美,带着智慧,气质与底蕴,使人赏心悦目,让人抒情言志,令人登堂入室。因而当个性的灵动所带来的参差不齐之美以此为基础时,便得以更好的抒发,绽放出更大的魅力,更有气魄,更加传神。故壮哉整齐划一之美,其如巨柱之础,更是艺术之基。
       评语:(45分)文章围绕律,律是创作的基础,从现代诗歌,从古典诗歌里面讲,律的作用。紧接着能够针对当前很多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忽略了律,只追求个性上的自由,产生出的一些问题,整个文章从正反方面来谈是很好的。但是文章字数过多,从高考作文来讲,是不妥当的。描述性太多,也就是律的整体性,首先我们需要一种律的整体,这种整体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在现代诗歌是什么?在古典诗歌是什么?为什么整体产生了美?产生了哪些美?这个美第一层是什么,第二层是什么,第三层是什么?强调这些对塑造我们文学素养,文学认识的重要,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要有层次叙述下来。当前出了什么问题,背后的根本到底在哪里?看似在追求个性,实际上是因为什么,两相对比去表达。在表达时,容易在举例方面变成拖沓,要注意严格控制字数。分析纵深层次,再好好推敲!
 
参差与整齐
作者:*
       孟子曾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对个性的定义,如今也有阅兵式时步伐整齐划一之美。故很多人认为参差与整齐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无法相容。但我认为,唯有个性与整齐中蕴含的共性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生来拥有自己的个性,但这些个性各有千秋,而个性不仅仅需要发展,更需要去尊重而非抹杀。如今,就教育市场而言,已经充斥着许多一模一样的论调。一样的教育方式,乃至于兴趣爱好也被限制在了一个极小的范围内,这绝不是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即使自己有极高兴趣的发展方向,也会被家长以“未来不好发展”或“不好就业”所排斥,这尚且是教育这一个小小的方面。推而广之,当今社会似乎对于个人个性化的发展不屑一顾了。而正确的社会发展结果,应像盛唐时对万邦的包容,尊重每一种文化的发展,使无数琉璃般璀璨的文化得以在这个丰饶土壤中生根,得以蓬勃发展,也正因如此,盛唐依旧是中国给全世界最耀眼的名片之一。由此可见,个性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到整体的发展,还会使其走出新道路,走向新的发展高度。
       若是一味发展个性,不注重个性与个性之间的共性,只会造成群魔乱舞,造成各种社会现象。因此由个性中提取它们的“共性”之精华,凝聚出特殊的合力,以“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才会使社会更加进步。在个人方面,阅兵式的士兵们昂首阔步地走来,我们为何会觉得美?正是因为从他们身上共有的对国家的热爱和使命感汇聚在一起才如此震撼。但个性的发展绝不意味着一味僵硬的模仿,一味承袭前人,而是要有自己的创造,在不变中求变。因此而从国家发展层面上,我国开创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正是整合了各国的文化特点与发展前景的共性去制定方针,与各国间开放和谐地协同发展,这才有了如今真正的“世界村”。因而自个性中提取的共性,不容摒弃而需发扬。
       故综上所述,一味地发展个性或一味觅求共性只会使社会混乱。而应注重他们相辅相成的关系。个性注重个体所能发掘的深度,而共性更注重广度,在于大范围汲取自家之大寻求共同发展。故深与广协同作用,才会双赢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评语:(46分)文章整体很不错,能够紧扣住反面,也就孤立的发展一个方向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而后二者又怎么去结合,这个在处理这个关系性题目的时候做得很不错。

参差与齐
作者:*
       于文艺文化领域,“美”可以“参差错落”与“协调一致”两种表现形式存在。对此,我认为两者是统一的,又以前者为重。
       孟子常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艺创作中的差异美多体现在选题与表现形式上。历数古今伟大的文学作品,其选材总是错落参差,富有差异美的。既有歌颂爱情美妙、生死离别之凄苦,亦有书写个体生命的在世性情、喟叹天行有常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寂寞。因而,对选题的禁锢与样板化是不可取的。于表现形式上,不同的叙事和表达方式同样是多元美的外现。《牛虻》的作者伏尼契运用革命叙事描述一种宏伟的历史叙事,而刘小枫重新用多元的主体叙事转述了其中的伦理纠葛,使其更加惊心动魄。百家争鸣时的叙述方式同样是多样的。《论语》简古,《孟子》激烈,《庄子》荒诞,文化领域欣欣向荣。而至荀子以后,“以理杀人”的后儒们日趋同质化,再无之前的勃勃之势与各异的表述方式,因而失去其价值而成为一种僵化的教条了。
       协调一致的美则多表现在对“整齐”或“一致”美本身的描绘上。这种对宏伟生命力和征服的内在需求的美学常与宏大的场景呈现相结合。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以宫殿前禁军壮观的场面、秦国的箭阵、流动的舞女等诸多意向充分展现了整齐与一致美。“协调一致”之美同样要求“秩序”的存在,而对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正需一个秩序化的系统。例如评判一件文艺作品是否伟大时,不应仅仅从完全主观的态度去陟罚臧否,而应参照数百年来众人所总结认同的一些一致性、公认化的准则,比如它是否有黑格尔所提到的两难结构与未知结构、是否存在对戏剧冲突的庸俗的调解等等。苟能如此,方可不浪费掉前人总结的经验,而自身亦能在评判中确立更深刻的认识。
       “协调一致”之美在常被认为是诸多美学观念中、即多元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是从属关系而非并列关系;而评判标准或系统又并非单一,从而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因而,“协调一致”的美学可以被统一进“参差错落”中,而又必须以后者为重。参差之美或许能按胡适之“不自由之自由”来默许齐整之美的存在,但齐整之美却因其排他性而无法容忍参差之美的存在。正如在诸多美学体系可以共存的参差美学中或许有齐整美学的容身之席,而齐整美学惟要将一丝不齐律或不协调之物消灭殆尽方得善罢甘休。
       因而,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中把握“参差错落”与“协调一致”两种美学的统一,以多元美学为重,从而推动我国文化领域的长足发展。
       
       评语:(46分)文章能够紧扣文化领域的美来谈,很好!但文章忽略从反面去找到一个标靶,也就是如果过度重视参差会导致什么后果,过度要求齐整,当代文学里边所谓的这种文化现象的那种齐整,到底背后是一种什么根源?缺少从反面分析去切入,所以文章在谈参差与整齐的时候,只是简单地表述,而没有一个发力。为什么要把参差跟整齐结合起来?而且要更多地去重视前者,原因在哪?所以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反面,树立一个标靶,明白往哪里发力,才能够更好地去表达,这样才能够写出效果来。

 
个性美与共性美
作者:王*莹
       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指差异性是世间万物的本性,这样的多样性造就了参差百态的个性美;而无论是街道边被修理齐整的绿化带,还是升旗仪式上迈着整齐划一步伐的护旗队,世间万物和谐统一的共性也往往令人欣赏、赞叹不已。个性与共性,看似相对的两个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当人们包容个性,寻找共性时,二者就能融合成一种美,这种美将引领人们的成长,推动人类的发展。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个性美在人类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推动个性变为个性美的是对个性的包容与欣赏。正如科学史上证明日心说以及行星运动理论的开普勒三定律的发现,就是个性美成就的。若无善于观测的第谷提供超精准数据,无善于运算的开普勒探寻规律,无二人美人之美的合作,定无那“中世纪科学与现代科学分水岭”的发现。信息化时代下,世界各国间的壁垒被打破,距离被缩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开展合作,用来自不同文化,却能跨越国界与种族的爱驱散疫情的阴霾;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科学家的密切交流,发展各国智慧,为气候变化、粮食供应、疫情等国际化议题建言献策。发扬自己特点,包容欣赏他人,让人们的个性如同一颗颗独特的明星,共同组成了夜空的美丽。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性美能联结人们,激发团结的力量。古时天子“八佾舞于庭”,今日国庆阅兵上军人的步伐整齐划一,从古至今整齐划一的美感被人追求的背后,其实是对共性美的追求;然而整齐划一的美离不开军人们长时间的训练,共性美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共性的探寻。古人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们的本性就是喜爱相同而抵触不同的,但这种抵触却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出于肤色和信仰的歧视引起暴力与仇恨;不同党派与意识形态差异引发冲突甚至战争。我国建国初期就拥有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意在“求同”;笑脸与爱心是人类对爱的共同理解,旨在“美共”。发扬了共性美,就能让世界团结一体,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包容差异从不容易,寻找共性也很艰难,这是因为人们很容易被自己对人和事物的刻板印象限制;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便是睁开眼睛去看世界,暂时压制自己的批判去理性地了解事物,一旦做到,便能帮助人们开阔视野,获得奇效。习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大会上的演讲引起强烈反响,离不开习总书记对两国在历史、文化和著名人物等共性的探索,更离不开总书记对两国关系是“独立自主”也是“相互理解”的总结。这不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体现吗?不就是在以此演讲追求“美人之美,天下大同”的目标吗?
       个性与共性长存,但发现和发扬个性美与共性美的眼睛并不长存。一旦发现并发扬它们,就能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去具有美好的个性,包容更多个性美;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发扬更多共性美,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评语:(45分)文章观点明确,围绕包容个性,寻找共性,二者融合成美引领社会发展来谈,从两方面写到个性与共性的作用,但说理的层次还不够,比如在谈到共性时没有更深入地探究其实质;其次对于这类关系型的题目,应注意到从事物的对立面反扣题目,本文在反面的发力点还不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