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高二

高二课堂佳作——“在当下,人们关于‘敏感与钝感'的思考

时间:2025-04-18 21:21:21来源:发布:访问:


期中写作训练


        一.本周作文训练题目: 【2024人大附期中卷】
        敏感,指感觉敏锐。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说:“敏感的人总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钝感,常与敏感相对而言,意味着反应和心态上的迟钝。日本作家渡边浮一说:“钝感力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在当下,人们关于“敏感与钝感”的思考不尽相同。
        请以“敏感和钝感”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论敏感与钝感(46分)

李*滈

        从屈原到芥川龙之介,代代文豪的悲惨境遇让无数读者叹惋,有读者说:“他们太敏感了,琉璃做的人生会不会更好?”依我拙见,钝感精神世界太容易被撼动星辰的狂风摧毁了,倘若他们“迟钝一点”,力确实会让他们过得快乐一点,假如他们彻底迟钝麻木,文学就会变成彻底的荒原,所以,钝感和敏感同等重要。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来形容钝感,再好不过。钝感代表着理性,让我们的心境更加澄明,钝感,是一种力量。在钝感力的帮助下,我不再会为一时的悲伤而感到凄怆幽邃,相反,我会把自身命运和整个无穷的宇宙联系在一起,在个人和历史面前,运用钝感,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简洁和清楚
        发展钝感力,有助于我们不注意个人得失,成为一个豁达的人,当我们不再以高度紧张的目光面对三千世界中的纷扰,我们的心境就会变得澄澈,我们的目光也会比之前更加坚定。钝感是盾牌,更好地让我面对生活的不完美,领会“大智若愚”的真谛。
        敏感,并不是一味地自怨自艾,神经兮兮,敏感是窥视长夜微光的眼睛,是直击心灵的笔尖。是的,敏感和钝感一样,都是一种力量。因为敏感,小玛德琳蛋糕才会给《追忆似水年华》的 叙述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因为敏感,我们才会注意到生活中的美好。才会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感慨才会让这个世界的色彩更加灿烂。人世间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敏感让我们永远保持对美好的追求。
        平衡理性的钝感和感性的敏感,我们才会成为更好的人。我们既要感谢钝感给我们的保护,又要感谢敏感给我们的生活填色。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在过度敏感下变得草木皆兵,又要防止被过度钝感拿走同情心。
        生活因钝感和敏感两爻共合而变得绚烂,平衡钝感敏感的人才会豁达又浪漫。苏轼就是一个这样的人,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时,钝感让他笑对浮生的险滩和激流,让沧海之一粟找到生命的意义,同时,“从沧海寄余生”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从未放弃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美的敏感,诗人的心中无物,眼将万物包含,因此,脚步愈加坚定,脑海更加澄明。
        老子观水悟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敏感若水,可润万物于无形;钝感似山,能载千秋而不语。当华为将海思芯片的敏感研发藏于“科技冰山”之下,用钝感承受七年封锁时,我们终于明白:生命最动人的姿态,是让敏感的蝴蝶停在钝感的青铜鼎上,在风暴中震颤出文明的清音。
 

钝于小利,敏于大义(46分)

章*悦

        在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常常认为拥有“钝感力”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与他人相处,而敏感所带来的伤春悲秋则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因此,人们往往更欣赏钝感的人,认为其有独特的生活态度,而为敏感赋予了矫情等贬义的内涵。但我认为,我们不应全盘否定“敏感”,而要在小利上“钝感”,在大义上“敏感”,从而使二者相得益彰。
        在小利面前,过于敏感使人眼里不容沙,连风吹草动都牵引起内心的波涛汹涌,轻而易举地从正常的表达中过度解读出恶意,因而陷入情绪的漩涡,往往精神崩溃而产生自毁情节。在日常生活中,“钝感”可以解决这种问题。人生时刻有得失与成败,钝感意味着对他人评价和周遭环境的不在意,在人生道路上更加从容。同时,钝感的人不容易被他人所伤,处事更加随和,不那么在意眼前小事,目光更加长远。面对小利时学会钝感,可以使我们成为一个不斤斤计较的人。长此以往,若每一个人都对自身小利不那么看重,形成“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社会氛围,便能更加轻松地化解矛盾,形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
        在大义面前,过度的钝感会导致丧失了对即将到来的危机的浑然不觉。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钝感有着它更早先的名字:熟睡的人们。他们自然是钝感的,不管国家如何屈辱,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祸临己身,然而从昏睡到死,他们全然不知道就要死的悲哀。而与之相对的敏感代表着对局势更敏锐的判断,与对世事更清晰的洞察。老子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只有敏感的人,方能在事物走向衰颓之前保持警惕、及早发现端倪,从而避免事态的扩大。如果所有人都是钝感的,那么谁来为中华民族寻找出路?谁来救中国?我们如今能够安稳地生活,坐在书桌前安静地思考,就是因为那时有一群敏感的人们,我们称之为先驱。那群人里有鲁迅,他用一颗敏感的心发出呐喊,叫醒了铁屋子里的人;那群人里有李大钊,他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共产主义的火种,那群人里还有千千万万我们熟知或早已忘却的名字。是这群敏感的人们,他们即使知道敏感所带来的无望和无力,也不愿做钝感的人,他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成就了如今的大好河山、锦绣中华。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个人利益和财利上,我们要保持钝感、看淡得失;但在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命运上,我们要保有一颗敏感的心,如同范仲淹那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敏感和钝感(45分)

戴*钧

        世事繁忙,纷纷扰扰,现今社会的发展如白驹过隙,人们对“顿感”与“敏感”的理解颇多。在了解英国作家奥斯卡以及日本作家渡边浮的理解后,我想我们可凭敏感之盾抵敏感之矛,而借敏感之矛刺破身边的黑暗,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方可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钝感力”使我们在乱花渐欲中守得本心,在流言蜚语中守得真我。“钝感力”并非人们口中的迟钝、木讷,而是一种面对流言蜚语的坦然,是一种面对赞扬却不骄傲的自谦,更是一种认定目标就不断挑战的坚持。回望古时,先辈的行为已为我们彰显其作用:司马迁被关牢笼,葆有“钝感力”的心态,不拘泥于外界的谎言与偏见,在巨大的耻辱下仍坚持实现理想,完成了《史记》所谓“史家之绝唱”。反观现今,人作为社会的有机单元在信息编织的网络中不断与他人相互影响。同时互联网导致的信息传播迅速,内容增加颇多,使得舆论作为群众发声手段的权重日益加重。在这样纷繁的背景下,若我们不凭“钝感力”的心态、理性的视角去处理迎面而来的情绪与信息,那我们终将受物欲利益裹挟自身。由此可见,以顿感之盾,可护自我之心,亦可对外界做出积极的反馈。
        “敏感力”可使我们在山重水复时分,找得柳暗花明的光彩。若我们一味地增加盾之厚,而不探出敏感之矛,那我们将愈发与人产生隔阂,困顿在一面盾牌之后。唯有心怀敏感之态,才能从黑暗与压抑中寻到希望。晚清时的人们,大多是迟钝笨拙的人,而像鲁迅这些敏感的学者们,发现了救亡图存的必要性而写下了《呐喊》等近代作品,试图不断唤醒迟钝的人们,让人们的力量集中起来,团结起来,拯救自己的国家。
        由此,若仅有厚重的盾,而无敏感的矛,可能使我们面对外界仅剩一味地迟钝;反之若过于尖锐的矛而无钝感的盾,则可能舍去自我。可想象,若苏东坡毫无感受美的敏感之心,那他还是否能在烟雨中吟叹?矛盾虽是对立,可唯有二者并持方可攻守自如,一手持钝感之盾,抵御纷纷扰扰的琐碎之事;一手握敏感之矛,寻到枯燥生活的平凡之美,不失为一种攻防有度,进退自如的处世之道。
 

敏感与钝感(45分)

何*

        恰如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敏感好似那一涓涓细流,在无声中荡起一圈又一圈涟漪。顾影自怜的黛玉怜花落泪、葬花吟诗,泪水与花瓣交织随风远去,此景虽美却如梦境,美好却易碎。愁颜不展的面庞抹不去滚滚的泪珠。多一分的敏感,一丝微风都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郁结越缠越乱,难以理清,难以释怀。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那“林黛玉”,在意他人的目光、话语。每每在夜晚辗转反侧,将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碾碎,一点点拆开去揣测他人是否自己的行为感到不舒服或不满。过分的敏感只会让我们陷入迷茫、忧虑的困境之中,最终会导致我们郁结过深,不得安宁。
我常想:假若多一分的是钝感,是否不再错过生活中的小幸运。
        钝感无论何时都是作为看待问题,处理关系的最好方法。他不是对周遭事物的视而不见,而是在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退避三舍。“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几经波折的史铁生在与地坛交流,接受母亲的离别后,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在感受事物中挖掘钝感,不再追寻人生意义确切的答案,随其自然,看清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皆是馈赠。生命中多有磨难,只有我们不再纠结于是非对错,我们才能放下执念,感受内心的释然和平静。以更宽阔的心境看待世界,去拥抱生活,懂得运用钝感,放下不必要的执念,我们才能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但敏感也使我们更能体会世间的冷暖,做我们观察世界的眼睛。我们在雨滴拍打窗台中感受雨的安适,我们在家中一盘盘小菜、一句句叮咛中感受幸福,我们在夜晚的繁星中感受美好…敏感在放大我们的视角时,带来的不再仅仅是增添烦恼也是对于生活一种新的体会。正因为敏感,我们被音乐感染,被文字打动,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感动。
        以钝感为药,治心中创伤;以敏感为目,看世界之美。唯有和自己和解,在敏感和钝感中找到平衡,让心中郁结消散,拥抱广阔的天空,让心灵重回宁静。只有当我们给敏感找到正确的界限,让钝感处于合适的程度,我们才能真正活得坦然,活得释然。
 

敏感与钝感(45分)

苏*晨

        生活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而敏感与钝感则是描绘这幅画卷的两种独特笔触。敏感,是对细微之处的精准捕捉与无尽联想;钝感,是对周遭纷扰的坦然处之与大局聚焦。二者并非天生固有,而是源于个体感知事物的态度和方式差异。
        “敏”与“钝”看似处于对立的两端,实则相互依存、互补共生,在人生的舞台上缺一不可。我们只有把握好二者的动态平衡,才能在生活的浪潮中稳立潮头。
        敏感的人心宛如一池春水,倘若没有钝感的支撑,往往容不下一粒细沙。敏感之人如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落花、啼鸟皆能触动她的愁思。她的敏感使她拥有了超凡的才情与细腻的情感世界,让她能深刻地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与哀愁。然而,这种过度的敏感也让她变得脆弱易伤,对生活中的点滴变化过度反应,凭空生出许多烦恼。她常常因他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黯然神伤,最终在无尽的哀怨中香消玉殒。这深刻地揭示出,若只有敏感而缺乏钝感,人就会被情绪所操控,陷入自我折磨的牢笼,难以以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过度敏感就像放大镜,会放大生活中的不如意,让人在琐碎的细节中迷失自我。
        相反,若一个人只有钝感而缺乏敏感,生活也会失去应有的色彩与温度。在人际交往中,钝感的人往往像一个“局外人”,无法敏锐地察觉朋友的悲伤、亲人的期待,难以建立起亲密深厚的关系。他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伤害他人的感情,却浑然不觉。在艺术创作领域,缺乏敏感的人无法捕捉生活中的微妙情感和瞬间,作品也会因此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在社会层面,对弱势群体的苦难视而不见,对社会的不公麻木不仁,会使整个社会变得冷漠无情。没有敏感,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单调而乏味。
        人生犹如一场漫长的航行,敏感是船上的瞭望员,让我们感知生活的美好与危险;钝感则是船的压舱石,使我们在风浪中保持平稳。我们要学会合理运用敏感与钝感,用敏感去拥抱生活的诗意,感受每一个细微的美好瞬间;用钝感去抵御外界的纷扰,不被琐事所累。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批评时,敏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不足,钝感则让我们不被恶意的言语所伤害;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敏感让我们从中吸取教训,钝感则让我们迅速调整心态,重新出发。
        在敏感与钝感之间寻得平衡,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它让我们既能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又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坚守内心的宁静。让我们以敏感为笔,以钝感为墨,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敏感与钝感(45分)

杨*行

        在生活中,敏感的人在人们看来,常常心思活络、头脑敏捷,是取得人生成功的重要品质。同时钝感在被人提起时也常常带有迟钝、反应慢等贬义的色彩。但我以为,唯有在敏感与钝感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人生中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敏感,便是指人能够更加迅速、细腻地感受和把握周遭的事物状态的能力。敏感的人对情感的感知更为细腻和深刻,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和他人的喜怒哀乐同时,敏感的人往往对世界有着好奇,这也使得注意到他人容易忽略的细节,能够更好地释放个性。固然敏感所带来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使人们有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然而若过于敏感却也并无好处。生活中,有人因他人一句无心之言而辗转难眠,反复琢磨话语背后含义,内心被焦虑与不安填满。这样的过度敏感体现了敏感的人过于注重得失的心理。敏感的人虽对周遭的变化明察秋毫,能发现更多的机会,但却常常容易因过度思虑而陷入内耗,事事瞻前顾后,在犹豫与纠结中错失诸多良机。就像一位棋手过分关注每一枚棋子的得失,反而看不清整个棋局的走向。而钝感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剂良药。
        钝感,不但非是大多数人认为的麻木不仁、反应迟钝,而更是一种理性,体现了清醒的处世智慧。在面对生活挫折与压力时,“顿”给予我们让给沸腾的情绪按下暂停键的能力,在冷静的间隙中看清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更理性、决断的选择。在商业谈判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对比:当对方突然提出苛刻条件时,新手谈判者容易情绪激动,要么冲动让步,要么强硬对抗;而资深谈判专家则会不动声色地要求休会,利用这个缓冲期冷静分析对方真实意图,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这种适度的"迟钝",不是愚钝,而是一种难得的战略定力,恰恰展现了掌控局面的能力。如此,当我们能够在恰当时让自己“迟钝”一点,更是一种眼界和格局。
        由此可见,敏感与钝感是人生的两翼,缺一不可。过度敏感易折,过度钝感则愚。唯有在两者间找到精妙平衡,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被琐碎羁绊,不错过美好风景,实现人生价值,书写辉煌篇章。
 

敏感和钝感(45分)

张*妮

        敏感与顿感并非冰与火难容一器,而应是水与乳相互交融于个体。不难明白,敏感与顿感并非矛盾对立,而应有机结合,殊途同归。二者的平衡之道犹如戏台唱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不同的情景选择最合时宜的状态出现。深处井隅,便以敏感寻觅星光;肩负磐石,便以顿感踔厉奋发。如此,敏感与顿感方能相互交融,共同为我们的人生赋能,成为我们迈向成功的终极助推器。
        保持对社会现象和新事物的敏感,是时下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要求。敏感,意味着尖锐的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剖析信息的本质,做到快速归纳、整合,为己所用,转而化更广的视野,这能使人永远保持对社会的热忱,转化为纵向深入,横向拓宽的成人之路。同时,敏感所带来的独特性,能使学者针砭当下,商者抓住时机,工看携带创意。王国维拥有对西方哲学的敏感,融之国学,被盛赞为“国学大师”;马云拥有对信息技术的锐感,实现贫穷到富裕的转变;而故宫博物院热的兴起则是因为它们看到科技的力量。各行各业,均须具备较高的社会感受性,拥有“敏感”,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拾的未来。
        因此,见者把握锐感同时,行者必当拥有钝感。钝感是一种不为外物所扰的自我沉静,自我钻研。学着杨绛拒绝采访,闭门看书。才女武亦姝出名甚早却也及早断去名利之路,沉心学习。她们并非缺少锐感,而是懂得隐去感,用钝感使其深造。工匠也是如此,十年如一日是他们对钝感的坚持,这种钝感体现着工匠眼到、手到、心到的极致追求,彰显着他们对工艺品的责任与使命。而他们也兼得锐感,融时代、文化元素于古老的工艺品之中,让其形式不落窠臼,风姿令人颠倒。这锐惑,体现的是工匠对工艺生命延续的重视,以及对时代
心声的把握与回应。
        苏轼一定是有极强的钝感力的,不然何以能贬至蛮荒之地仍自得惬意;刘禹锡也是有钝感力的,居室越来越简陋也能安然处之⋯但他们同时也是敏感的诗人。渡边淳一也一定是敏感的,不然写不出《失乐园》中男女主角内心的焦虑和空虚。可正是敏感的渡边淳一首先提出“钝感力”的概念,可见敏感与钝感并不完全对立矛盾。如苏轼他们是很好地平衡了敏感和钝感,所以他们可以敏感地感受生活和诗意,又能理性地对待人生。
        敏感和钝感敏感,能让“睁眼看世界者”不断深化,拾得广度、丰度和深度。而钝感,则能让“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行者回归自我,两看受众不同,有所局限,合之既成。同样,锐感之于国家,可使其洞若观火,审清时势以调整自身策略;而钝感之于国家,亦可使其不忘初心、坚守本分而不渎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