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于身,贡献于世
作者:张*凡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任何一个想要在社会立足的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有*学者劝说人们要积极与社会找寻关联,拒绝成为“空心人”;又有一些诗人劝勉人们要在喧嚣和浮华中清空内心,做自己本真的样子。这两种劝诫看似互相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在我看来,二者存在着一种关系,即“空”以自适,“实”以入世。
“空”以自适指通过清空内心杂念的方法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实”以入世则意味着在现实里付诸行动从而投身进社会中贡献。
清除杂念净化心灵有助于我们怡然自乐。拒绝“空心化”并非一味否定“清空自己内心”的行为,放空内心反而有助于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曾拍摄出传世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的卡梅隆,在面对铺天盖地的荣誉和巨大的名声时,他没有沾沾自喜,而是选择突然的蛰伏起来,抛去一切杂念,回归自我,几年后创作出了依旧相当精彩的影片《阿凡达》。当今时代下我们身上的“符号”和“标签”变得杂乱,所以我们需要经常把心清空,寻回初心。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修身”,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本领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修养自己的人格,能够让自己在纷杂的世界里保持清醒。无论我们身在清净或混乱,都需要清空内心,深邃自己的思想,自得其乐。
脚踏实地合作共赢有利于我们投身于社会之中。人类自古就过着群居生活,我们不可能脱离任何群体,更不可能脱离自然。每个个体之间相助相惜,才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因为有这样的联系,世界才得以发展。从当今世界格局来看,科技的飞速发展让地球不断“缩小”,未来的国际合作尤为重要。人类个体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只能共同发展,而不是与世隔绝。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儒家既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的说法,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知”即心灵,“行”即与外界的联系。我们不仅要守护内心的一片净土,还要对外界作出实实在在行动。一味清空内心而不输出自己的奉献,就会导致“思而不学则殆”的后果;但如果全盘交付外界,没有自我思考和清空的过程,同样也会有“学而不思则罔”的坏结果。我们需要修身养性,先“清空内心”获得独立的人格,然后与社会相连接,脚踏实地将努力付诸于行动之中。因此,“空”与“实”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清空和充实的过程,进而达到新的人生高度。
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任何一个想要在社会立足的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两点一线的生活早已将许多人的内心压榨干净,越来越多的“追梦者”不再关心自己曾经的伟大愿想,而只是为了钱和生存变为没有思想的空洞躯壳。这是大多人目前的生活状态,也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后浪”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绝不能偏安一隅,碌碌无为,而应当怀揣梦想,为人类谋福祉,为社会作贡献。与自然相知,与群体相融,识人间烟火,拒绝空心,丰盈己心,从而达到“独立于身,贡献于世”的效果。让我们的心保有一片净土,让自己不再空虚,朝着梦想稳步奋斗,成就最美的姿态。
清实,填空
作者:李*
人生不能如此消沉、放纵,要清除杂念、填充信仰,应有目标和方向,我们拒绝“假实”和“真空”。
我们要放下忙于生计的焦虑,发现生活与自然中的美好惬意。日日夜夜起早贪黑的工作、机械重复着两点一线的奔波,我们早已被工作麻痹了大脑、麻木了手脚,于是不得不舍弃所爱,远离生活与自然,而这一切却都为了所谓的“活着”。到头来,疲乏只带给我们“充实”的错觉,自己却茫然不知一天都做了什么?上下班的路上,你可以留意路边的鸟语花香。推开家门,你怎么不为亲人的问候和可口的热饭感动?周末宅在家中,怎能体会漫步自然、运动健体的舒畅……美好就在身旁,缺少的,是“会发现美的眼睛”,多一份留意,心中就多一份美好。
我们要切断沉迷低俗的依赖,感受文化艺术的熏陶。信息科技的方便使我们将刷手机、玩电游、追剧等视为抚慰心灵、放松精神的“良药”,其实却在进一步透支着我们的精力,还将我们吸入低俗的泥潭之中。放下电子产品,拿起书本,方能品味书墨纸香。中国“四大名著”的故事中无不渗透着古代社会的民情风貌;翻开《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令你沉思于人生的丑与恶;当名著经典充斥着你的桌面,你又怎会在意低俗的网络小说。漫步孔林、登临故宫、造访名人故里,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你又怎会痴迷于人山人海的步行街、商场。观赏国画,临摹书法,你又怎会沉迷漫画和游戏……中华文明最不缺少独特的文化,只有摒弃低俗,追求高雅,心灵才会更富底蕴和内涵。
我们要抵制对名利欲望的贪求,追求朴素之雅,坚守本心。有贪官污吏玩弄权职,敛财洗钱;有明星凭仗人气、金钱做着下流的勾当;也有网络主播和键盘侠出尽洋相、造谣抹黑扰乱社会。但也有坚定决心走完长征的红军和共产党;也有无畏艰险、勇登珠峰的德蒙·希拉里;还有为和平发声的罗素、爱因斯坦……他们和我们一样,面前摆着重重艰险与困难,甚至更残酷的现实。但没有为名利、生命危急而退缩,他们有初心、更有决心,才有拼搏奋斗的精神,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我们不需要做到佛性禅心,但我们可以坚守初心,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正是追求美好的信仰、热爱文化的信仰、不忘初心的信仰真正充实了我们,才能活出自我。
人,应当活得像一个原子,小小的原子核在原子中央占有全部的质量,那是真情、信仰和希望,让身外之物、繁琐杂念变作电子,得失自如。这里似空非空,非实又实,虚实结合,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
我们拒绝“假实”,也拒绝“真空”。
知识也有局限性
作者:葛*含
在我看来,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就必须与知识建立必然联系,知识使我们与世界万物产生联系。我们知道知识真的太重要了,但是知识也有局限性,知识的局限性使我们成为时代的“空心人”。
当知识不成体系的时候,它是无用的。知识的局限性就像现在很多人都追星一样,我们关心这个明星的星座是什么,结过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他们又新出了什么物料。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得热火朝天,但会使他变得十分琐碎。《警惕知识》这篇文章曾提到过,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因此,拒绝知识的碎片化和无用,成为了我们拒接成为“空心人”的必经之路。
碎片化的知识容易造成规模化的误解和歧义。知识的碎片化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经历去求证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形成错误的常识。当我们接受了知识的碎片化,我们不再主动思考,判断力下降,就会被网络上的谣言所误导。例如,中老年人经常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转发毒鸡汤和养生小知识的链接,就是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散播开来的。假使我们无法杜绝这种现象,就会让他们危害社会的健康。
知识是无限的,因而对于知识我们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只能依靠零散时间的碎片化阅读来吸收。但我们该如何尽量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呢?首先,我们的头脑里应该填充富有逻辑化的知识。在头脑里形成正确的常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社会上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我们所要熟知的,装进我们的头脑里的;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所不能忘记的。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主动地去拒绝碎片化,不听信网络上的谣言,了解事件的真实性。不去接收和记忆这些无营养的知识,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籍来代替浏览短视频和娱乐文章,以力求知识的体系化。其次,追求知识的深度化。阅读名著书籍,浏览新闻,碎片化的时间并不是追求低质量求知的借口。在上下班坐车的路途中何不背记一句名人名言,阅读一篇励志小故事,欣赏一部有价值的电影从而来充实的自己的生活,而不再是只是和朋友侃大山,聊闲天。
如果你还在拿着手机疯狂的刷着短视频,看着没营养的公众号,那么赶快退出界面吧。清空碎片化知识,成为真正的“实心人”,努力丰富自己的头脑吧。
”实“之灵魂,”空“之欲望
作者:曹*涵
我们为什么会欲望增多,灵魂空洞呢?无外乎生活上的压力和深植于现代人心中急功近利的心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金钱与权力所带来的种种诱惑太大,于是大部分人成为了物欲的工具与奴隶,用这种“精神毒品”买一份心安。再者,很多人忽视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只不过跟随当代潮流罢了,但这种社会现象的背后又是怎样的社会现实呢?我们需要回到当下,通过沉淀来找到前行的动力与方向。
拒绝成为空心人,一方面要清空世俗与恶念。
“能挣钱么?”似乎成了当下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些人嘲笑杜甫,嘲笑他自己都吃不饱,还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少人嘲笑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嘲笑出家的名校博士,嘲笑回乡工作的名校毕业生,嘲笑高考状元却没有挣到最多的钱……这是现代人与世俗失联后的不堪一击。也许你说,有了足够的钱才能享受生活,变得不再世俗。但那时你会发现,我们已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忘记了生命中的美好。没有掏空世俗,谁又能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意?体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失去了这份心境,现代人只能在世俗中迷惘。
同时,恶念的产生也会让人们变成“空心。”而利益熏心而售卖假货的无良商家、因钱财而做违法违规之人……没有清空内心的恶念,丧失了所谓的“人性”。客观上,我们应整理物欲,不坠入嫉妒与仇恨的深渊,清空世俗与恶念,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充实。
拒绝成为空心人,另一方面是注重精神富足。所以请用奋斗和信仰充实自己。
我们的一生由经历来填充,但精彩的一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目标而度过,更是用其中的奋斗来充实自己。羽毛球名将李宗伟,在奥运会上与林丹的每一次对决都未能如愿,但这不能否认他不是个伟大的运动员,不能否认他拥有了一个充实的灵魂。正因为经历过登上顶峰的斗争,所以令人充实。
其次,要充实信仰。我们应像中国官兵们、党员们军人们学习,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共产党员的信仰。振兴了中华民族。这不正是百年前先辈用抗议和热血教会我们的么?而之所以“空心”,不正是离这种力量太久了么?
心中清空世俗与恶念,充实奋斗和信仰,哪里还会有空心人呢?故当代人们应以“实”之灵魂,“空”之欲望为马,方能向心中之梦奔赴,不迷惘与时代风云之中。
追寻意义的空洞
作者:刘*盈
寻找事物的意义若只是为了填补“空”,还不如不找。这是盲目的寻找,会让个人更加迷失在信息世界中。当今青年人由于种种社会压力——内卷考研,加班苦干——而对人生感到万分迷茫。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更体验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于是他们便开始沉迷于微博的各大公知,翻看知乎上夸夸其谈的回答,尝试从别人对于生活的描述中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可这就是寻找意义吗?这只是在他人“实”中寻找自己“实”的替代品。这能够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安慰剂,而非真正的疗药。可正是有人恰恰将安慰剂作为疗药用以紧急填补空虚感,比方说他们会照着别人的活法而活,生活才会更加“空”,从而与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失联,变为“空心”。
再者,人们若急于寻找意义,就会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然后丧失自己的思考。在生活中人们看到的意义都是别人对于事物的解读,并非自己的。他们缺乏自己与现实世界中的联系。因此他们与解读没有共鸣,那些意义也不足以支持他们自己"实"的精神。他们看各种解读,接受它们。久而久之,自己便会依赖他人的看法,而不会再对事物进行思考。但这样的解读就像是旋转木马一样,一天一换,对于个人,丝毫没有任何重量与价值可言。他们没有实践与思考,也就没有“实”,因此更没有和语句产生共鸣,而这些文章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空”的。当一个人“空了心”,怎么又可能不通过实践,干巴巴地找到自己与“实”的联系呢?有深刻共鸣的人是在生活中通过实践获得各种经历才与他人共鸣,才找到意义的。他们便不会再去追寻意义。
若要真正从精神变“实”,那人们便需要在现实中多多实践与思考,将关注中心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实践可以获得生活中的“实”。人们要活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人以弥补自己的空虚。比如说跟风,许多人跟风仅仅是处于合群心理,而跟风后自己也没有变得很快乐,反而会反问自己跟风的意义到底在于哪里。若是模仿他人生活,那自己的生活便会索然无味。同时人们也需要多思考。唯有思考,人们才能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实”,并且同他人产生共鸣。这需要人们在网络的洪流下脱离出来,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而这便可以通过读书等获得。当一个人的视野更高,那么他的眼界便会与他人不同,而自己的思考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追寻意义是一种填补自身“空心病”的方式。可它并不是长久之计。不再执着于表面的意义,而是通过实践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才可以真正摆脱空洞,变得更加“实”。
空后才能实
作者:程*浩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物欲横流,多种声音相互争鸣,网络上喷子与键盘侠横行,还有人传播着虚无主义,许多人对空和实而产生迷惑。为了追寻人生的目标,只能诉求最简单粗暴的财富,在相互比较中度过自己戚戚的一生,在过度的欲望中无法做到坦荡荡,这无疑是可悲的。为了追寻人生的意义,先要获得工具,这就是空;然后明白自己的目标,这便是实。
空,就是要让内心放空。浅层的便是脑海中什么都不想。如果把其理论化便是儒家倡导的心如止水,“风梳竹林,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让万事万物在心中只是出现,但并不影响心境。让我们把心清空,则实质上是我们不应当因为外界的事物而影响自己的内心,清空因为外界而产生的情绪。然而空的最高境界,如禅宗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让自己的心清空从而用不思考而思考问题达到更高的境界,或许便是所谓的冥想。缘起性空,万事万物本真皆是空,只有用空的心才能看透其本质。
空的最高境界显然是常人很难达到的,但实际上,只要做到了空的第二个层次,放空身心,便能调动全身心的力量去集中做一件事情,追求一个目标,获得最大的效果,从而做到实。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王津,作为故宫钟表修复的第三代传承人,曾表示在修复钟表的时候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只在钟表。他清空了自己的心灵却十分充实,因为他身上肩负着的传承文化的重任,在钟表上实干。袁隆平也是这样。他曾经说过他在研究水稻时只思考水稻,正如他做梦都想到水稻。正因为他们能把内心放空,所以他才能实干于稻田。将内心清空,专心致志的投入一个领域,从而做到了实,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贡献。
因此,只有先做到空,然后再去做实,从而才能在这眼花缭乱,浮云遮身的社会中获得一片宁静的内心,获得成功的事业,得到安身立业之本,为社会做出贡献。
评语:(43分)文章能够紧扣住这个空与实的一个关系来谈,这点很好。但是文章围绕当今所谓实啊,虚啊,就是假实假空的一个表达,这种情形的背后的一个根本原因没有分析,反面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所以前后对应方面需要做的更好一些。
空与实
作者:刘*垚
人们为什么会被“败絮”充斥?私以为,现在人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等等社交媒体上亿万流量,让人们眼前目不暇接,半小时更新的热度榜,一天的话题更迭超过几千上万;媒体的刻意引导,层出不穷的断章取义,图片和视频的ps,“让人们看到他们想看的,不管是不是真相”似乎成为了唯一的标准,多少的事件,经历反转再反转,只为了满足吃瓜群众,博取眼球;只是因为社会变化的速度太快,人们总是怕自己跟不上变化和发展,于是总想着要知道最前沿的消息,想着怎么“活在当下”。这样所导致的就是人们只会不断沉溺在新鲜感中,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更丧失了自己的同理心。演员乔任梁因抑郁症自杀,好友井柏然发微博悼念,却被网友打上了“蹭死人热度”的标签,逼得他退出微博;陈乔恩却因为毫无表示,被网友谩骂“泯灭人性”。那些披着道德外衣的人对于本就无辜的人肆意谩骂,以此宣泄悲痛凸显自己的高尚本就是全无利好的表现,而这样的病态只是社会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所以就是为什么人们要用知识和信仰来充实自己了。知识能让我们在庞杂的信息面前甄别出有用的与正确的信息,从而不被误导:比如之前鼓吹的“蜂蜜水对人体好”和各类千奇百怪补品就是一个又一个“智商税产品”;知识还能让我们静下心来理性思考,不被风向带着走,安然做一个岿然不动的礁石,这样才能侦破其中的真相。“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就是一个充实知识的好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还要多出去了解社会现状,才能在其中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
更进一步地说,我们还要以信仰充斥我们。八十年前,无数以保家卫国为信仰的人们开启了艰辛的抗战,无数英烈牺牲换来了如今的和平,也正是无数中华儿女被这种信仰打动,他们有的来到边疆,有的前往国际维护和平;六十年前,为了能够不再受欺负,无数专家扎根大西北,无数专家毅然放弃他国优渥条件,几经辗转回国,只为了那一朵蘑菇云,只为了太空中永远歌颂的一曲“东方红”,他们的科研精神和信仰也正是激励着新一代年轻科研工作者们在各个领域创造新辉煌的信仰之力;三十年前,当习主席还在福建的时候就把带领乡亲们脱贫作为第一要务,这也激励着无数大学生,创业者回到家乡,带着自己的乡亲们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甚至如张小娟这样的一部分人还因此殉职,但他们无悔。因为他们有坚定地信仰,而我们也要有坚定地信仰,才能更加的成人。
倘若没有知识,又怎么能够促进我们的进步与发展?倘若民族没有了信仰,那么他又要凭借什么而支撑我们前行?所以清空内心的糟粕,换而以知识再到信仰充实自身,才是我们不落后于时代的真正体现。
评语:(43分)文章的中心论点非常的明确,也就是我们要用知识跟信仰来充充实自己,不能叫充斥自己,要充实自己。然后讲到我们当今的这个社会被败絮所充斥,到底有哪些方面,要有一定的层次的表达。要更深入去分析这种败絮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我们要用知识跟信仰来充实自己,那用哪些方面的知识,哪方面的信仰?能不能具体一些?而知识跟信仰能够建立起一个怎么样的人?这背后包含一种怎样的价值观?这个部分的一个纵深分析需要做的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