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让家长最幸福的事并不是孩子一步登天、一鸣惊人,而是孩子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生在无涯的学海中遨游,只有不断地奋力向前,才能不被逆流吞没。
国思的学子们也正因为老师教导有方,方能妙手著文章。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彷徨。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吧!
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是指“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真诚而又深沉的文化认同,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催人奋进……请以“文化认同”为题,写-篇议论文, 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文化认同
吴钰亮(46分)
当欧风美雨,席卷亚洲,众人争相追捧,当崇洋媚外已成潮流,国民日益沉沦,我们的传统文化日益没落。无论是旅游创意园展出高仿真山寨版狮身人面像,还是国内诸多开发商竞相模仿国外特色建筑,无不昭示了我们日渐萧索的传统文化,对此现象我不禁想问,难道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已然渐行渐远了吗?
中国,一个存在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无价珍宝。我们不是没有享誉世界的建筑,也从未失去倾倒众生的文化内涵,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匠心凝聚堆砌起来的一砖一瓦,铸造了我国建筑方面的文化认同。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越来越避讳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文化遗产,反而去追逐他国的历史古迹?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本土文化认同感被冲击的七零八落呢?古今我国古典的建筑已然遗忘在角落里,落满灰尘,而外来者却被竞相追捧,多么讽刺啊。
正如方哲萱所言:“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的确,在标榜西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西方节日风靡全国气氛浓厚,而传统佳节的风俗却鲜有人能够记起,一座座四合院被强行拆除,尘烟还未散尽之处一栋栋高楼大厦却拔地而起……时代的飞速发展所带来了现代文明,是冲击着我们悠久而厚重的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
然而,比起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加强烈侵蚀着传统文化的,是丧失了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我们。受那一点点“拿来主义”思想的驱动,我们忽略了清幽淡雅的案头山水,却迷失在现代主义错综复杂的抽象线条之中;我们很少懂得那一抹江南烟雨的淡淡哀愁,却沉醉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之下不愿醒来……我不禁怀疑,在这“冷漠侵蚀心灵,热忱反而被强行流放”的今天,有多少人还保留着一颗赤诚的心,去挽救、去珍视,去发自内心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
清政府时期,洋务派李鸿章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楚地阐明了当时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我认为这也应该是现在的我们持有的态度。我认为,相关部门理应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优先考虑符合华夏气质的形体构造,建筑的框架根基理应能显露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
正如梁思成所说,中国传统建筑理应“尽木材之能事,墙倒屋不塌,承上启下之斗拱,外部轮廓优美,迥异于他系。”西方元素则可成为基于我国传统文化框架之上的点缀元素。当然,若要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当代人也应行动起来,或许只是在闲暇之余欣赏古建筑的魅力,或是在节假日中携家人于古迹中一览中国建筑之磅礴。唯有这样,才能坚定文化之认同,文化认同感才能相由心生,牢固的根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人民对其文化的真诚和坚守,文化认同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赞!赞!赞!面对外来文化入侵造成的文明冲突,钰亮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不抛弃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才能让生命之树常青!
文化认同
杨兆和(46分)
今年春晚,一曲《我的祖国》把许多中华儿女的内心连接在了一起,把这个民族的回忆带回了那段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保卫祖国的战火纷飞的岁月。“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歌曲从未写明这是哪一条河,却写的是全中国儿女心中共同的精神故乡。大河流域孕育出的农耕文明,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认同,而这首歌也是那个文化生活并不充盈的年代里最好的文化认同教育。
然而,数十年过去了,科学技术腾飞了,文化认同教育却留在了原地,生活在繁华中的当代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感甚至不如那些年陪着国家忍饥挨饿的年轻人。他们总是钦佩那些在虚拟世界中拯救世界的好莱坞漫威英雄,却在我军功勋战机的机身涂鸦为肖战应援的口号。这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文化认同教育太少么?不是,是因为很多的文化认同教育没有包含当今的时代内涵,换句话说,在文化认同教育上,我们似乎一直在吃老本。可是时代在变化,我们虽然已经不再需要拿起武器去殊死搏斗,但我们更需要抵制外国的软刀子文化渗透,因此我们的有关部门急需重视文化教育,推陈出新,为文化认同教育提供符合时代要求和内涵的新元素。
为什么文化教育需要包含时代的新元素呢?因为每一个年代对于文化认同的要求是不同的。抗日战争期间,我们的青年认同这个国家,才能抓起钢枪,向敌人勇猛冲锋。因此,在那个年代,文化认同常常与保家卫国结合起来。一首《保卫黄河》让每一个青年认识到自己和这个国家有着共同的母亲河,自己和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正是基于这种认同感,无数青年甘愿保卫这个自己所热爱与认同的国家。到了建国初期,国家需要人才献身于祖国的建设,因此文化认同又与国家的建设紧紧相扣,大量文艺作品描绘了祖国的工业化蓝图,吸引了钱学森等一大批人才从内心认同这个年轻的共和国,并为之终身奋斗。如今,美国等国吸收我国大量精英人才,很多留学生一到美国就不愿意回国,这显然是缺少符合时代的文化认同教育所致。因此现在我们也要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文化认同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甘愿为祖国复兴而放弃国外优渥物质生活,拒绝利益诱惑的忠诚青年一代。
将伟大复兴的时代的要求注入文化认同中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我们不能一味说教,不顾逻辑地将对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认同与民族的复兴强行划等号。我们应该充分地向青少年展示古代的盛世与辉煌,这样既能让青少年感到自豪与认同,又能激起青少年对于复兴的渴望。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用高科技还原了繁华的大宋风华,把东京汴梁与同期的基督教国家大城市放在一起对比,那些外国人所骄傲的罗马城不过如同一片乡村。这样的对比,正可谓有理不在声高,让我们的青少年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曾经何其强大。而这种丰厚的历史底蕴让青年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油然而生,也会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伟大复兴之中。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作。”在今天,如何做好文化认同教育这篇文章,值得有关部门的深思。我认为,我们不仅要扣紧时代的脉搏,更要讲求合理的方法。文化认同教育关乎于千秋大计,是一个国家存在的纽带,我们必须非常认真地对待。
漂亮!文化要与新时代相结合,方能产生神秘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不知兆和同学是怎么想出来这个立意的,小编怎么想不到
文化认同
边永祺(45分)
最近一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暴火。“盛气光引炉烟”的繁华夜市,“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富足生活,马伯庸为观众实实在在展示了一个“万国衣冠拜冕琉”的恢弘大唐。这些种种的中国元素融汇而成的开元全盛日,也正是当今观众所追求的、所期待看到的文化展示。这些现代影视观众寻找的中国传统,正是当今对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中国影视离不开文化。认同自身文化,有文化自信才能创造出本国的特色影视,中国影视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然而随着影视的发展,更多导演愿意选择新奇的素材来博取观众眼球、追求好莱坞模式化。却恰恰忘记了曾经中国最早期的皮影戏电影或是水墨画式电影的独特中国魅力。许许多多名作之所以让人回味无穷正是因为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影子、看到五千年历史的沉淀。《四世同堂》广为流传,很大一部分是观众从中领会到了古都悠久风韵。老北京话或是民俗小吃还是老北京爽朗豪气的性格,这些可圈可点的地方特色才是让观众读者神往去读到的。所以为何马伯庸的小说火了,活了?比起那些连人物都是按西方人标准画的动画,“长安十二时辰”里一百零八坊里的繁荣昌盛和文化多元性包容性之广让人叹服,其中盛唐的雄浑壮阔更能引起人们的自豪感,激发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这就是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热捧历史剧同样是大众在向影视圈发出的信号,我们不要追逐其他,就发展本国的文化,发展中国传统就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影视剧作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做到文化认同是十分必要的。面对观众,影视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观众的三观或是对文化对民族传承的态度。影视剧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将潜移默化的引领社会的发展。老版的“水浒传”“红楼梦”一些电视剧很好的用演员的演技义新型的方式向人们诠释了经典。让观众用更直观的方式了解了这些著作中的名人们。让更多的人认识享受看经典著作。反观几年来西游记一次次翻拍,许多导演竟为所谓“创新”刻意恶搞名著,这既是对名著的不尊重,同样是告诉别人,连这样的诋毁也能向大众传播展示,网络上调侃名人也没什么不可。鲁迅的表情包,对邱少云等英雄的无端质疑似乎也渐渐多了起来。当本应去尊敬的历史变了味,质疑文化和民族精神只会让人心渐渐找不到方向,失去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难想象一个无文化认同、无文化自信的国家如何发展,有何凝聚力?
作为影视制作人们,同样是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不负责任的恶搞和扭曲历史文化的博人眼球,你们选择的是随波逐流大捞一笔,还是良心制作打造中国特色?这完全取决于当代导演们对于影视业应当恪守的底线和带动社会风向更好发展的责任和觉悟。“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诗词大会”等等节目随着影视发展也平步青云。这些传统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多少人为之一振,惊叹于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信于极具文化魅力的中华。这些作品难道不比一味追风模仿更夺彩?更能引领社会潮流?何况中国也曾被侵占,被少数民族统治,但文化则是一脉相传,其实力甚至可以做到同化侵略者,打动身边的邻国。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与其担心文化入侵,不如想办法发展自我,让中国人自豪于今天的文化成就,让世界更深刻记住这个璀璨的文明。
只有影视行业认可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决定中国文化在这个多元化社会能否站住脚;只有不断挖掘和创新这传承千载的“文物”,才能守住五千年的源头,才能让新一代还记得“我是谁”。看似生疏有距离感的历史,只有影视用心去了解,去打造和锤炼,才能完成出色的舞台,才能让民族文化自觉与自豪燃在荧屏上,才会真正展示出值得被人认同和崇敬的璀璨星辉。
赞!角度好,针对性强!当代影视作品是传承和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和载体。如果是你,你能想到这个角度吗?
文化认同
周韧平(45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百姓生活逐渐富足,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在世界上骄傲的说出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自己的文化并为之自豪。然而,也有一部分中国的青年,对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极力否认,不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唯西方世界马首是瞻。究其原因,此方面教育的缺失难辞其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时代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一代人的成色。许多青年人不认同中国的文化,恰恰反映着近年来文化认同教育的不足。从几年前的台湾历史课本压缩中国史课时,而着重讲解世界史引发热议;到最近爆出的香港某正规考试上引导学生正面评价日军侵华,教育界在文化教育,尤其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上频频犯下错误。当我们把这些和近年来不少“港独”、“台独”分子的行为联系起来时,便不难看出文化认同上教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正确积极的引导,可以让青年人们从小就培养起对中华文化的热爱,相反,错误的教育,也会引起一代人对本国文化的否定与自己内心的彷徨。
因此,在当代中国青年的心中重新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不可或缺。
文化认同的本质是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文化教育的也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无论是都德笔下《最后一课》中写下“法兰西万岁”的法语老师,还是高唱着“西山苍苍,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的国立西南联大师生,战乱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消磨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曾经在西南联大就读的中国学者,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决然返回祖国,建设自己的家乡,他们心中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不得不说是学生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今日之港独、台独,他们所缺失的恰恰正是爱国主义的熏陶,只有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个青年学子心中所坚守的准则,才能去谈及更高层次的文化认同。
此外,教育和引导青年认同自己的文化,也需要教育者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讲授方法。这里的教育者,既可以指学校和老师,也可以指媒体和社会;这里的教育,既是书本上写下的一条条知识,也可以是书本外的社会风尚。文化教育有时因为考试的原因,被供奉在高高的书斋上,显得“不近人情”,导致与当代人产生了隔阂。在学校教育陷入穷境的时候,社会教育就应当肩负起加强文化教育的责任,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火爆,未尝不是新闻媒体与文化教育之间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将文化与生活结合,用寓教于乐的形式丰富传统的课堂教授,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文化传承更加便捷,这都是当今时代通往青年人重新拥抱文化、热爱文化的金钥匙。
许多人认为文化教育只是老师和学校的事,实则不然,文化教育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任务,换句话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充分认识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践行这一价值观念,我们的社会才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良好的教育氛围,一代人才能在春风化雨中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进而去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
青年人因误入歧途而导致了文化的缺失和不认同,可他们并不是无可救药,重要的是全社会能否团结起来,为了教育好这一代人而共同作出努力,于此,错误变能得到纠正,文化也能得到传承与认同。
文章带入感很强,小编已经开始生气了,“港独”、“台独”通过文化领域在危害个别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追求。我们对此必须有清楚的认识,遏制影响和蔓延!
文化认同
刘丰恺(44分)
或许我出生在北京,可我为什么是北京人呢?在当下的时代,人们急需文化认同来作为自己与一个心灵归宿相连接的纽带。
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在原来落后的土地上飞速的筑起了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森林。然而飞速的工业发展,在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提升的同时,也使在百年战火中已经支离破碎的中国文化传承,变得更加淡薄了。在我们为这座座森林的拔地而起而感到自豪时,我们却似乎忘掉了我们真正应该自豪的文化是什么。
现今的北京,我们一想似乎很难能立即想到一个地方代表着老北京的文化与传承。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与战火中被残留下来的遗迹。而即使是这些遗迹,也没有好好的得到运营。他们大多是在门口简单的筑起一个售票亭,针对外地游客来售卖登上鼓楼的一眼风景。亦或是残留下来的白塔寺胡同区,成为一个普通的居民区。他们所标志的文化传承意义并没有在现今的时代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对自身所属文化的低认同不仅是北京一个城市的现象,更是当今中华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我们从小就接受着语文学科孔孟老庄方面的思想教学,学习着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传承,我们都知道中国有5000年的伟大历史,他们中的经验数不胜数。然而当我们走出教室的门。我们迷失在一栋栋高楼大厦之间。并不能找到我们所学到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的林美学。时至今日,园林的规划大多是西方园林的开放式布局,而内敛的中国园林布局已经很难在中国见到。除开园林,我们代表中国文化的大量元素,国画,书法等等,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我们流淌在血脉中的中国文化,很难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共鸣。我们所学习到的中国的哲学,也很难在现实中得到具体的落实。这都象征着我们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一种低认同的现状。
反观同属汉字东亚文化圈的我国邻国日本,他们自100年起就大力的对教育做着巨额的投入。如今你走在他们城市的街道上,不管在哪里都能看到他们文化的独特的标志,在现代的衣服设计方面,他们加入了自己的和风元素,在现代的西方点心制作方面,他们也融入了他们自己传统典型的手工技艺,并且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文化传扬到海外,现今在欧美有不少人收藏着日本的各种刀剑与铠甲等象征着日本文化的物品。他们将自己文化中的真正美学观念融入到了生活当中,这才是对自己文化的高认同。
低认同与高认同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关键在于对自己文化的领会与运用之间的差距。时下我国所做的只是一味的把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种种物品直接的丢给人们来学习,而并没有直接的去把它的内涵解放出来,在生活中传达给学生,并让学生们落实。这样的话,人们当然只会光知道文化的外壳,而不知道它的内在,只知道它的样子,而不能把它落到实践。正因如此,在各个名胜古迹的前面,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小吃街和烤玉米摊子,矿泉水与可乐瓶。算是以把中华文化在海外发扬为目标的孔子学院,近年来因为在外国接受度不高而频频有关闭的新闻。经文并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完全载体,他们代表的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外表,一个外皮。在皮背后所存在的中华5000年延续下来的美学观念,哲学概念才是中华文化,所有的真正内涵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继承去领会,并且去使用并传播的东西。
对自身文化的低认同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是一个民族走向衰亡的起点。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直接动摇到国家的基础。
改变我国文化认同低下的现状,或许是一个需要一代人的努力的大工程。这个工程的重点将是从种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文化教育改变,让他们真正的深入到文化的核心美学中。比如从北京做起,经市政府近年就已经在各个景点加强文化创意产品销售,而不是只设立几个卖烤玉米的小卖部。这就是改变文化第一认同的一个第1步——将沉淀的文化美学真正的发扬起来,融入到产品当中。传递到每个市民的生活中去,靠灌输的教育,而是用真正的美学去感染他们,让他们去领悟自己所处的文化,自己所领略的知识中,在那一行行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正美学。工程的下一步更可以将北京的最大特色各个胡同老街区活分起来,充分的利用老街区的文化特色,在胡同区搞胡同特色旅游区,北京设计特色商品区等等一系列的举措都是可行的,他们的目的始终都是把美学传递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是传递到整个世界,这样的话,北京的京味儿才能真正的留存。
多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的加强早已将花文化的传统写在了每个人中国人的心里。在我们日常交谈里,处处都透露着独特的东方哲学与文化。时下所紧迫的是要加强中华文化在现实中的落实与呼应。加强中华文化的文创产业。从中国风的元素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走向世界。加强由中国文字所组成的信息化系统研究,未来的科技绝不能不要汉字而发展。将残留下来的中国历史文化遗迹进一步加以开发利用,让景点价值不仅在于可以支一个阳伞,卖烤玉米。而是成为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归宿,文化认同的纽带的系点。更加大力的发展美学教育,很优秀的中国传统美学进一步进化成为现代的世界的。人们能在生活中处处见到中国文化所传承下来的哲学之美,文化之美,从心底的去领略运用中国的文化美学,这样只要那时中国的文化才真正能为自己的人民所高度认同,进而走向世界。
中国向来缺乏的不是文化传承,而是在近百年的战火中所丢掉的文化自信与认同。加强文化产业建设,让中国文化落实在生活中。给全体中国人一份自信,一份归宿。自信的中国将是更加强大的。
虽然篇幅有点偏长,但是丰恺的文章有很大的进步!
我们的孩子来自北京的各个学校,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在基础以及文学素养方面是存在着差异的,但是!在国思,老师会从课堂表现、阅读以及写作方面,全面的去评估孩子的一个水平层次,特别是在写作上,肯定每个孩子的优点,把不足的地方一步步补上来。兴趣是第一步,然后是整体作文的架构,再到文章重的要求。努力让每个孩子呈现自己不一样的作品。什么样的作文才是优秀作文?你有答案了吗?可以扫码预约免费体验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