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高二

高二寒假课堂佳作——人类本来是艺术的... ...

时间:2025-03-26 20:24:14来源:发布:访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丰子恺的文章中提及,“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论人类艺术和成长(46)
李*滈
        艺术和成长的辩论早已有之。叶芝认为艺术的来源是未经污染的幻想和传说,成长阻碍艺术的发展,因此他喟叹道:“随着年岁渐长,我的步履不再轻盈,学会用双手掂量生活,更注重果实而非花朵。”但毛姆的看法大相径庭,他觉得艺术需要生活的积淀才能玉汝于成,成长是艺术的必由之路。他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在几经探索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至人生之中途,方见前路月光。
        “成长”这个词到底让我们失去了想象的翅膀,还让我们的羽翼更加强壮?我认为年岁的增长对艺术创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保持想象力以及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因此,艺术的源泉不会枯竭,我们的灵感会持续地宣泄。
        我们要明白年岁的成长并不代表变得市侩和现实。成长可能会让我们的眼光更加犀利,眼神更加忧郁,但只要时时刻刻保持想象力,希望和回忆的可爱孩子就会一直守护在我的身边。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想象力能给我们超脱五官感知的信仰,让城市的混凝土丛林中开出幻想的花朵,当灵感汇聚成河时,就能结出创新的果实。发明这扇窗户,即告诉了我们想象力的重要性,又昭示着想象力无关年龄界限,成长不一定会消磨想象力,反之,成长能让我们青涩的灵感更为成熟。
        人的同情可能会消失,也可能转化为更为高级的形式。卢梭说过:“怜悯是人的天性”但这种初级的怜悯终究是感性的,是朴素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孟子把它称作本心,我认为本心是不断发展的,是随着阅历的增长而逐渐变得具象的。从婴儿变成青年,我会审慎地看待电车难题,扶不扶等问题;但也会让路边的蔷薇绽放在原地,不流下鲜红的泪水,“敬畏”,“同情”等词化作的丝线被抽离了抽象的“怜悯”化作的茧。经过几番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愈发闪耀,此时,抽象的怜悯化为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在此的指引下,同情升华为新的爱。
        想象力和怜悯点亮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身处深渊的时候,通过这两扇窗户,能看到指引的光——在这个生活节奏快速的时代,拥有想象力的人有着更高的抗压能力,学会怜悯别人的人有着更强大的韧性和心灵。就这样,想象和怜悯交汇,艺术和成长融合。

 

走出童稚,走进同情,走向艺术(46)

张*华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认为最高的创作境界当属相孩子一般纯真,葆有人类未染红尘的天赋、感知能力和同情心。诸如丰子恺、毕加索这样的大师都毕生追求这一境界,也果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所谓“天性”的泯灭,难道全都是长大的错?难道我们就应该永远留在童年?恐怕并不尽然。

        古希腊故事中有两个青年,都从一张白纸起步,其一成为天下闻名的学者,而另一人却到暮年还像原先一样蠢笨。这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的进步是要通过修炼得来的,与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句中的思想不谋而合。孩子之所以对世间万物都抱有普遍的同情,是因为他不知世间真相,以一双善眼看世界,自然都是美好的,值得同情的。这不叫同情心,而是博爱,是一种很理想化的情感。真正的同情,是人褪去童稚,见过世间险恶后才长出的翅膀,比博爱要伟大得多。
        有的人,见过世间百态后反而失了本心,逐渐丧失了爱的能力。慕容复虽武功高强、名望甚高,但所图不轨,总念着他“兴复大燕”的春秋大梦,终身败名裂,精神失常,为天下人所笑。究其原因,是他将“复国”的执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情义丢在次要的位置,直到一无所有才想求助于被他伤害辜负的人,却也无济于事。天性的泯灭,不是始于接触了名利,而是始于为了它们放弃所爱的那一刻。那一刻你不仅丢掉了纯真,还失去了同情的能力。这样的“逐渐长大”,只能叫“又老了一点”。同情之所以伟大,不在于看遍喜怒哀乐、历经世间冷暖,而是在这一切之后依旧对世界抱有希望,愿意去爱这世上值得爱的一切。
        再来谈谈艺术的问题。毫无疑问,孩童是艺术的。他们有着最自然的视角,能够一眼洞悉事物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变多,这种天赋也就渐渐湮没在案头和键盘上了。但我们还有同情这双翅膀,能带我们俯瞰天地。白石老人虽出身平凡,半生漂泊,但凭借着一颗同情万物的心,刻画着世界的真实面貌,终成一代宗师。孩童虽有艺术的心和眼,但没有同情的能力,难以知晓艺术的真谛。只有见过恶的容貌,才知道歌颂美的原因,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孩童的眼与同情的心相比,一如海和天的相似。海之所以是蓝的,是因为它本就如此。但天的湛蓝,是来源于它的浩瀚无垠。
        要成为完整的人,一定要在行走世界的路上褪去童稚的束缚。但请千万记住,别丢掉爱的能力,别用虚幻的面纱挡住现实的容颜。爱是同情的骨架,世间百态是它的羽毛不要因为一时的不便,斩去飞向天空的翅膀。
 

莫失人之本心(45)

陈*和

        丰子恺认为人们在童年时期往往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与兴趣,富有艺术创造心与同情,而在成长后心灵似乎变得刻板而失去活力。成长使我们成熟,但我们也逐步丧失了本心。因此我认为人的成长不能失去本来拥有的艺术与同情心。
        同情使社会有温度和凝聚力,但我们应警惕虚假同情。“同情”包含他人或社会的处境的理解,但真正的同情并不止于虚情假意的关心,而包含施以援手的想法。当今社会变化迅速,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个人的成长历程变得模板化,即追求成绩与功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变得自我而功利,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就从利益出发置之不理,将自我与外界封闭。同情在不同对象间作用不同,个体间的同情体现关爱,困境中的雪中送炭在人际关系中增添温暖,使对方感到被关心的善意,可以进而融化社会中的冷漠无情,进而建设有爱的社会。而个人对社会的同情,则包含同频共振,生死与共并奉献社会的归属感,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救亡图存的万千英雄,正是对社会的关切之信念才使得社会凝聚起来得以发展,缺乏同情的社会反而如松散的而没有活力的整体。社会对个人的同情展现公平与博爱之心,例如社会福利制度,工资最低要求等制度,通过保障人们的权利满足个体发展基本条件,使实现个人价值成为可能。然而虚假关心的假同情仍然存在,假同情既使受困者受到深层伤害,也在人心中播撒虚荣,进而使得社会人心中缺少真实,更不用说博爱。
        艺术心则区别于同情心,包含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滋养我们的内心而使心灵保持活力与创造力。当下艺术心的失去一方面与同情的丢失有关,共情能力的丧失使得我们对外界丧失兴趣,对外界的美无法获得切身感受;另一方面也与想象力受限有关,成长带来了阅历的提升,但阅历反而使我们否定原本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其归为幼稚,进而使艺术创新变得局限。艺术取之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不是物质世界的原貌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认知与思考,艺术心则包含积极表达自我的心态。曹雪芹的《红楼梦》饱含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也赞美青春的灵魂,但其离不开作者的经历与创造。览艺术丰富认知,而创作则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艺术心使得我们在物质生活中寻找诗意,发现自然和社会中的美与善,并用更多样的形式表达自身,也避免陷入庸俗当中,使人不忘对审美的追求。
        难道我们真的彻底失去了艺术与同情吗?不,只是我们缺乏对外界的关注而对他们生疏了。我们应该将自己从孤岛中解放出来,体察他者与社会,追寻诗与远方,在生活中品味出意义而非陷入自我与荒诞的枷锁中。
 

同情的意义(45)

胡*齐

        丰子恺说:“人类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同情在当今这个唯利是图的世界中,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实,这被人忽视遗忘的同情之心,才是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关键。
        为何要同情呢?同情是人行善的基础。同情是人最高尚的情感,人的情感,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唯独同情这一感受,是由别人的遭遇引起,而为别人所产生的,这独一无二的特点,让其弥足珍贵。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两家的善恶观,都是以有无同情为中心的。人无同情之心,只考虑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同胞的生死于不顾,那这种人和野兽有何分别呢?同情区分了人性与兽性。
        人的善行,说白了都是以同情为动力的。焦裕禄冒着风雪,忍着肝痛,一连走访九村,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是什么驱使着焦裕禄如此舍身为民?是对兰考人民发自肺腑的同情。同情,能激发人高尚的品性,让人舍己为人,舍生取义,从而解决社会上的种种问题。或许你不会去山村支教,但山村的儿童触动了你的同情心,让你或许会有一天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可能是一笔捐款,可能是一次公益活动,这就是同情的力量。如果富人能同情穷人,如果统治者同情百姓,那人们,都将能自发地为他人而出力,都将为他人的不幸而努力改变世界,这就是理想中的社会。而没有同情,人只会为自己的遭遇悲哀,而不会被别人的不幸所触动,那这个社会将成为每个人之间的博弈,那谈何发展。同情是行善的基础,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与人同情,生发出善,而与世界同情,则产生艺术。艺术是为感情而服务的,而当今的很多所谓歌星艺人,其表演内容无非是口水歌曲或是哗众取宠,毫无情感上的高度。如果想避免这种假艺术的产生,我们需要与世界同情。人的感情无非几种,而世界万物所携带的感情则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与世界同情,才能让情感有深度,有内涵,而不是干瘪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李白与月同情,借月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与关怀,写出千古佳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而如果李白仅有文采,却无与月共情之心,那这句诗多半就会变得干瘪无力,没有真情实感,可见在艺术中,技巧只是皮毛,而与物同情则是其灵魂,如果我们有李白这与月同情的素养,说不定也能写出那些感人至深的诗句。
        从生活,到艺术,再到社会发展,同情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世界。所以如果想要让世界变好,请先让我们努力恢复同情,重拾人性的光辉,而世界就将在一点一滴中改变。
 

谈成长(45)

苏*晨

        我始终坚信,成长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它包含了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成长类型,便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自身顺应环境的变化进行了更新和替换,属于被动型成长。我们不应该过分担忧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暂时封锁的那些真善美的品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勇于面对现实,积极地寻求另一种依自己主观能动性而去改变自身的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坚韧和美好。
        而第二种成长类型,则是主动寻求内心的觉醒与超越,是一种自我革新和升华的过程,具有个体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仅仅是被环境推着走,而是开始主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挖掘那些被深埋的真善美品质,并将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坚韧,如何在成功时保持谦逊和感恩。这种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完整和深刻,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更替,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成长的各个阶段,即第一种成长类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时会感到自己似乎失去了同情心和对艺术的审美。人们常常提到的“童心泯灭”,实际上是指孩童时期那种丰富的好奇心和深广的同情心,在我们一步步走过曾经的孩子气之后,似乎已经不再那么明显。这种感觉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置身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的争夺、道德上的困境,我们往往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和调整。在世态炎凉下,原本理应得到追捧的“同情心”被称为“泛滥”的产物,而我们对于艺术的感知也似乎被现实生活的压力所钝化。我们开始对街头巷尾的乞讨者产生怀疑,担心自己的善意被利用;我们对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理解,也逐渐被快餐文化和消费主义所侵蚀,变得千篇一律,缺乏深度。我们忙碌于生计,疲于奔命,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渐渐遗忘了那些曾经触动心灵的瞬间,那些能够让我们停下脚步,静静欣赏身边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彻底失去了同情心和艺术追求,只是它们被暂时掩盖在了生活的琐碎与压力之下,在日常忙碌和各种挑战中变得不那么明显,但它们仍然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隐秘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唤醒。我们无法重新成为孩子,却完全有能力找回那份纯真与善良。在第二种成长类型的道路上,我们仍然有机会去重新发现同情心与艺术的审美:通过积极追求内心的觉醒与超越,我们能够重新点燃那些曾照亮我们童年的火花,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新闪耀。这不仅关乎个人成长的追求,也关乎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因为一个充满同情心和艺术审美的社会,无疑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为了进行主动型成长而非被动型成长,我们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走出舒适区,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渴望。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愿意接纳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主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真正的蜕变和升华。
 
莫让成长消磨了艺术与同情(45)
易*朋
        丰子恺在他的文章中提及,“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对于这一说法,我表示赞同。我们在儿童阶段,天真烂漫,人格完整,富有同情心,能够“物我一体”“万物兼备”,是艺术家。但长大后因心灵被阻碍和消磨,往往变得淡漠、迟钝,变得庸俗,如何才能在成长中保持艺术与同情?
        想要在成长途中葆有艺术十分困难,艺术是要始终和庸俗对抗的,艺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不再平庸,让我们的生活有追求,让我们在流俗,盲从的人群中保持纯粹的自我。艺术的保持需要我们保持一颗真诚而纯粹的心,用心地去生活。生活中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必须用心灵去感受。我们需要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无论是通过阅读,旅行,还是艺术创作,都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喜悦。由此可见,在压力和紧张下仍然保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以保持我们心里的艺术。
        艺术源自于同情心,同情应该和冷漠做对抗,同情促使我们帮助他人,传递温暖,进而可以改变世界。同情的保持需要我们与物为一,与他人为一,不再是只关注于自己,而是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他人去创造,为他人去改变。这需要我们提升自身修养,涵养内在,培养远大的理想和胸怀,然后再去齐家治国平天下,帮助那些社会中的弱者,给予被社会抛弃的人希望,让社会形成一种“帮扶弱小”的氛围。张居正在见识了百姓民不聊生的生活之后,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推行改革,使得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得到发展。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帮扶天下人当作自己的责任。只有以天下为己任,才会去帮助那些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人(尽管那些人可能还不会感激你),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
        艺术和同情都是人成长的一部分,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纯粹的心,建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莫让成长消磨了我们对艺术和同情的感知与表达。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