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高二

【高二·揭开《现汉》不合理的神秘面纱】刘欣同(京源学校

时间:2017-07-14 11:10:06来源:发布:国思访问:
                作者:刘欣同(京源学校)
  《现汉》经过几次修订,收录了西文字母、错别字、流行词语,许多人觉得《现汉》在向不合理妥协,真的是这样吗?
  词典的标准,是为了方便人们沟通与交流,而不仅仅只是为了统一标准。“MP3,MP4”等词语起源于国外,但如今它已经出现在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中,正是由于它的普遍性,才应被收录供更多人查阅。此外,易读错的字也需引起关注,像“大栅栏”作为前门商业区和普通“栅栏”读音就应不同。“因为”也着实没必要为了所谓的正确强行改成四声,更不需要由于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而纠结“陈寅恪”到底该怎么念。
  进一步看,这正是《现汉》的汉字文化包容性的体现。《说文解字》中说:“笨,竹里也。”在古代,它用来形容女孩子心思纯洁,而如今却演变成了截然相反的含义。再比如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词语经常会有与现代汉语相抵牾之处,也就是错别字的现象,但在书中还是保留了原文的写法,甚至在字典中特意说明。相同的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与不同的写法,这不正是文化包容性的体现吗?这些看似相矛盾的词语,之所以能够共存于当今,正是由于新词语的出现不会对旧词语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相互诋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
  恰恰相反,它们反而会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身,相互促进发展,这难道不是对原有汉语文化最好的保护吗?想要让汉语词汇流传下去,首先便要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即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其次,使其能被应用到生活中才有指导意义;最后,它必须受到大众的认可,值得传播。因此,这样具有极强繁殖能力的汉语词汇的存在,才是汉语文化最坚固的壁垒。
  揭开《现汉》“不合理”背后的神秘面纱,汉语词汇方便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目的,其文化包容性的体现以及原有汉语文化的自我保护机制,才是对《现汉》最合理的诠释。
评语(44分):文章论点清晰明确,逻辑严谨,内容充实,对所给材料的思考有一定深度,是一篇较好的议论文。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guosiyuwen.com/guosi/dianping/gaozhong/gaoer/2017/0714/7442.html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