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玥(101中学)
古人云:玩物丧志。几千年来,国人以之为诫,毕竟人生短暂,无力延伸它的长度,也唯有将这有限的时日付诸于长志,这短暂的人生才得以拥有其宽度,但这千百年前留下的戒律自有其不足,志非丧于玩物,玩物也并非丧志,相反,玩物与志实则如青山秀水般相辅相成。
志,即追求。这追求并非与生俱来,即使被国人尊为圣贤的孔孟二老,也绝非生来便吟经知世,因为“追求”二字如气球般飘渺不定,而惟有将它钉在具体可感的物上,它才得以成为一个具体目标。而玩物无疑为寻志之良策。因为与钢琴、乐谱的终日为伍,世上才得以拥有贝多芬、莫扎特这般的音乐大师,因为与色彩,线条的灵魂碰撞,世人才得以瞻仰达芬奇与毕加索的艺术创造,因为与文字和语句的心灵交汇,高尔基与海明威的文学造诣才得以流传百世。世人尽知他们痴心于玩物,却又不得不为他们的杰作拍手称道,玩物这一过程,恰如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一丝星火,点燃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而这星火定将以燎原之势激发我们了解与探索的渴望,而志,恰恰诞生在这了解与探索的过程之中。
玩,即探索。倘若是人有了志,定将全力追求,而这份追求何以成就?当然不能依赖于空想。定然要亲力亲为,亲身实践,谁说追逐梦想一定枯燥痛苦?玩物同样成就人生之志,玩是一种态度,象征着永不磨灭的兴趣,而志本就源于兴趣,更将会成就于兴趣。当然,“玩”与“志”并非孤立存在,当志向与玩物大相径庭时,玩物无异是作茧自缚,丧志的开端便来源于此。唯有建立在玩物基础上的志长得以长久,也唯有凌驾于志之上的玩物才得以丧志。
然而在今天,我们并没有得到多少玩物的权利。“玩物丧志”这个观念在许多人心中已是根深蒂固,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只有读书,考学这一条狭窄且拥挤不堪的路好走。除了读书之外的探索,往往贴上了玩物丧志的标签。想打篮球?算了吧,你没有那个天分,想学音乐?不现实,偌大社会,有几个是靠音乐吃饭的?想当画家,得了吧,你怎么吃得了那份无人赏识的苦?父母和老师告诉你,发展兴趣爱好可以,但是你得不耽误考学,一遍又一遍地,你被告知,无论你喜欢与否,考学才是你的唯一出路,我们的兴趣,就这样变成了一闪而过的念头,这念头闪过之后,我们依旧投身于读书考学的大军中。当我们在感慨中国缺乏创新性人才之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其中有多少是我们亲手造成的?我们那全面的,素质化的教育,占据了青少年几乎全部的时间,他们不得不在不热爱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这社会是否太过苛刻。
玩物未必丧志,丧志不在于玩物,当玩物丧志这一观念根植中国土地时,当人们都能在所热爱的不同道路上前行时,这社会就几乎趋近于完美了。我期待那个社会,我期待那么一天。
评语:文章在举例说理方面很精彩,语言很有气势,很好,但在分析物与志的关系(文章第三段)时有些
拖沓无力。结尾的期待很有味道!